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肩负时代嘱托前行的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肩负时代嘱托前行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朋友邀我去庐山玩,我欣然接受。其实,除了想一睹庐山的“雄、奇、险、秀”之外,我更想去欣赏那个隐于庐山美景之中,常常会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沿着庐山五老峰南行十公里,便来到一处树木葱郁,空气清新之地。此处景观颇为独特,北面之后屏山,西面之左翼山,南面之卓尔山共同汇成一个环状。于青山绿树掩映之中,你可寻到一角古朴典雅的庭院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苍松翠柏的怀抱中,这就是与朱熹齐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历史的年轮早已淹没于坎坷的岁月之河。如今被称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所承载的文化使命要远远多于它的年岁。自南宋朱熹任南康太守修复被金兵践踏的书院之后,它的命运便与“朱熹”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踏进那个小巧雅致的院落,我不禁想起朱熹立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想起他在其中提到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那时候我会问自己:那个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儒家经典作为基础教育思想、创立南宋以后中国七百年封建社会秉承的书院办学模式、将“三纲五常”思想作为学院道德标准,从而形成教育史上最早规章制度之一的朱熹,该是怎样一个人呢?抚摸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亲手栽种的丹桂,我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停滞了。我在脑海中努力搜索着关于朱熹的点点滴滴……

朱熹一生都致力于维护他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他高唱孔孟之道,于其中灌输着自己的理学见解。朱熹做官时间并不长,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著书立说和讨论讲学。但是,在文化上取得主导地位,钳制人民的思想,要比做官为政来得更容易些。我想象着已到“知天命”岁数的朱熹端坐在这白鹿洞书院的书房内,潜心写作《论语集注》的情形,这部著作也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竭力宣扬的治国安家的思想宝典,在维护封建统治上显示出强大的作用。我明白了朱熹的理学和他的政治主张是共存亡的。其实,如果让我换个角度,从朱子之学为封建社会所重视的事实出发,从其创办的白鹿洞书院在南宋及明清三代的辉煌历史出发,也可以得出其为封建政权服务的精神本质。因为无论在哪个社会,能够成为主流的一定是受统治者欢迎的。朱熹恰好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于时代脉搏的颤动中,搭手号脉,朱熹正好把准了政治趋势,其所倡导的理学思想恰巧巩固了专制的王朝政权。

人们往往给朱熹冠以“宋学之集大成者”这样的称号。是的,朱熹义理体现的是宋代的特色,他会在解释经文的过程中自觉将其纳入理学的轨道。朱熹作为南宋地主阶级的代表,一直秉承着理学所讲究的“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的观点。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朱熹对《论语》进行解释的思想原动力,也就是他的著述目的:必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在其解释过程中必然也穿插着宣扬有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思想。这便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将其作为君子行事之首的原因吧。

朱熹阐释义理时始终牢记他的历史使命,即高举着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旗帜进行解说。因此,在朱熹理论体系中,作为一个君子,最应该重视的学习应该是“理”。他将“理”的基本内容进一步解释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思想在汉代一经董仲舒提出,便形象地揭示了整个封建统治系统里的所有关系,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用来钳制人民思想的法宝,为历代统治者所倡导。到了朱熹将“三纲”与“五常”结合之后,这个词便作为一种“名教”观念,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行为,成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做着抚慰人民心灵的辩护工作,并试图从思想上麻痹人民的意识,以维护封建统治,实现其“忠君”的思想。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思想工程!但是朱熹却将其做到了极致。朱熹在其虚构的超乎本体的绝对时空的“理”的范围下,引用“三纲五常”之说肯定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合理性,进而将“理”上升到一种超然物外的高度。这“理”之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君子品行之学的首要标准,隐含却必须地存在着。

这禁锢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思想桎梏啊!原来是在这样一处清泉、翠树环绕的美景中产生的。我无意控诉朱熹在钳制人民思想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因为我能理解他。当一个人的生活时代和阶级性质确定之后,他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他只能做着那个时代和那个阶级要求他做的事情,所不同的,只是他是否将应该做的事尽善尽美地完成了。当然,这种时代性和阶级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将事情做得让所有人满意,那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满足了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我想,这应该可以看作是一种成就。

放眼望去,这青翠欲滴的满园春色,早已淡忘了历史的沧桑。毕竟,作为南宋、明、清几代君子名士畅谈学问之处,它深厚的思想底蕴还是散发出了无穷的文化魅力。这,已是足够的了。

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永远是我心中的一个梦。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