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54-01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问题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问题。切莫因学生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加以嘲笑、讽刺,也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让我们一时无法回答而不加理会,不了了之。只有认真、慎重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才不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才能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且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了一些简便运算,那么在乘法计算中,你想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一下子提出很多问题:①什么是乘法交换律?②什么是乘法结合律?③学习这些定律对乘法计算起到什么作用呢?④这些运算定律是不是也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呢?⑤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定律?⑥怎样运用这些定律为乘法计算提供方便呢?由此可见,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接下来,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以上问题逐一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问题:①从与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②从新知识的性质、算法、算理、关键词上提出问题;③从自己还不明白、不懂、不完全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寻找伙伴合作解决,合作探索。这样既能强化问题意识,还能帮助他们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下面哪些小数的“0”可以去掉,哪些小数的“0”不可以去掉?3.056、20.05、6.30、20.20、35.0600等。有些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3.056、20.05这两个小数的“0”不能去掉?②35.0600不能去掉三个“0”,为什么?③20.20能去掉几个“0”?问题提出后,笔者没有给予学生正面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终于弄明白了: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①3.056、20.05这两个小数中的“0”不是小数末尾的“0”,而是小数中间的“0”,如果去掉这两个小数中的“0”,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即:3.0562.2。②35.0600不能同时去掉三个“0”,因为“6”左边那个“0”不是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6”右边两个“0”是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35.0600=35.06、35.0600

三、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时,笔者先让学生做习题:55×8,要求学生用简便算法,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

(1)55×8=(50+5)×8=50×8+5×8=400+40=440。

(2)55×8=(11×5)×8=11×(5×8)=11×40=440。

教师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构建知识,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