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思邈医德思想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思邈医德思想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046-02

摘要: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和价值的关怀与重视,这也正是现代人所呼唤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倡导弘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反思医学的功能和本质,给病人以人性的关怀,重振中国医学人文精神,目前仍然是医学高校和医务界广大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思想;医学人文精神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今陕西耀县孙原村人,世人称之为“药王”,其所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中医古典中的名著,受到日本、朝鲜等国医药学家的世代推崇。在医学史上,他与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三大医圣”;在道教史上,他又与葛洪、陶弘景并称“三大道医”。他十分重视医学理论研究,注重博览群书,在《大医苍生》中提出了作为“苍生大医”的四个基本条件。特别是其著作《大医精诚》是中华医学宝典中最典范的一部医德著作,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医学人文思想与精神。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主要有一下十个方面:①医生必须以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疾苦为唯一职责,而不应有别的欲望;②医生对待病人必须一视同仁,不得因任何原因加以歧视;③医生必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敢于承担责任,一心救助;④医生不能沽名钓誉;⑤医生为病人治病要不怕脏不怕累;⑥医生诊病必须仔细准确;⑦医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⑧医生应替病人着想,尽量使用便宜药替代贵重药,对医方不要保密不传;⑨医生必须精研医术,切忌浮躁骄傲;⑩医生应尊重同行,互相学习,而不应互相嫉害。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内在质量和价值的关怀与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即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关怀病人,同情病人,给病人以亲人般的人道之爱。孙思邈医德思想正是现代人所呼唤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具体地说,孙思邈医德思想中所蕴涵的中医人文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人命至重的人本精神

“崇尚生命,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健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医人文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中医强调以人为本,它不仅是治病的医术,更是治人的医道。《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说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人的生命最为宝贵。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的思想,他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其医著命名为《千金方》,“千金”两字内涵意味深长。以人为本、人命至重是中医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特征。肖纲在《劝医论》中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序》中说:“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由此可见,作为医生一定要对人的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

二、大慈恻隐、普救含灵的仁爱精神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其中包含着儒家“仁爱”、同情恻隐、助人的思想,道出了不忍之心是医者首要必备的品质,是行医救人的前提。他又说,医生若凭借医术“邀射名誉”、“经略财物”,是“甚不仁矣!”可见他对仁爱救人的推崇。祖国传统医学认识到了“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仁”即“仁爱”,是对病人的恻隐之心、怜爱之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庸》中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儒家的伦理观念对历代医家均有深刻影响,对中医人文精神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爱至善的精神内涵,不仅强化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而且更加充分体现了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

三、不畏艰险、一心赴救的责任精神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医生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又谓:“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相传孙思邈即使对当时人们认为有强烈传染性的麻风病人,也不趋避推托,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治疗,甚至亲自护理。他说:“予尝手疗(麻风病)六百余人,差着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孙思邈这种视病人疾苦为己事,不畏艰辛劳累,不嫌脏怕苦,一心赴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家忠于职守,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品德。与此同时,孙思邈也对医生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医生要一切从病人出发,认真负责、不畏艰险、舍己忘我、全力救治,要具有以救治病人生命、解除患者疾苦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四、详察形侯、纤毫勿失的科学精神

对于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来说,工作作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作作风的好坏对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仪表和得体的行为举止,都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信心,所以孙思邈告诫医生:“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要求医生在处方用药或行针时,要细心揣摩,谨慎行事,不得出差错。切忌盲目定论、轻率行事以误人性命。此外,他还强调临证之时,行为举止要得当:“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并指出“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这种行为“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这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在当今医务工作者中仍应大力倡导和必须具备的。

五、谦虚好学、尊重同道的人格精神

孙思邈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作为医生,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如果“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则不会学到什么渊博的知识。医生“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等,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他立志从医后,从不懈怠,他曾自述道:“余幼智蔑闻,老成无已。所以志学之岁,弛百金而徇经方。耄及之年,竞三余而勤药饵。酌华公(佗)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洪)之《玉函》,奇方毕综。” “余早慕方技,长崇医道。偶逢一法,岂吝千金?遂使名方异术,莫能隐秘。”并且,“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揭示了骄傲自满的害处。而对于那些“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的医生,孙思邈则是嗤之以鼻,谓之为医者的不治之症。故医者必须“涉猎群书”,“博极医源”,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救含灵之苦。特别令他痛心的是,学医的后生不认真。为帮助这些后生,孙氏不遗余力。他说:“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之可贵。自恨孤陋寡闻。所以悯其如此,忘寝与食,讨幽探微,辑缀成部,以贻未悟。有能善斯一卷,足为大医。”

在处理和协调同道关系方面,孙思邈反对“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提倡敬重同道,互相学习,对于其他医者“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中就形象地描述过一些反面的例子:“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然而就在当今社会竟然有一些所谓的“名人”,公然提出“废除中医中药”,虽说中西医学研究方向有区别,但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所以不管从事中医或西医的医者都是同道,既是同道就应该互相尊重。

六、贵义贱利、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

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所倡导、体现的价值观,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一种博爱,“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不论长幼,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都同样施以深切的同情与救助,这是对病人最好的关爱和尊重,是中医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他还告诫医生到病人家诊病,“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足可见我国古代良医重义贱利、一视同仁、专心救治的高尚品德。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钱、权力、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所以医生如何做到贵义贱利,一视同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七、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实践精神

为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能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孙思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园而行欲方”。“胆大”是指充满自信而有气度;“心小”是指要时时小心、谨慎行事;“智圆”是指遇事要随机应变,不刻板;“行方”是指心胸宽阔、不贪图名利。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既要敢作敢当,当机立断,又要细致周到、严谨慎独。既要灵活变通,不循规蹈矩,又要实事求是,不主观武断。在医疗实践中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这是为医者行医实践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郭宏伟.古代中医人文思想与人文教育探析[J].中医教育,2008,27(6):71.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993.39l,1,367,12,337,2.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993.126,191,1,266,76,51.

[4]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993.39l,1,367,12,337,2.

[5]黄永秋.中国传统医学之人文精神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5,23(2):33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与人文精神研究”(2008sk4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