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荷兰银行的中国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荷兰银行的中国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荷兰银行中国市场上的进驻,经数次买卖重组,其发展之路可谓坎坷,然后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荷兰银行最终打了个漂亮的经济战役后全身而退,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还是历史的偶然所致,本文试图追索荷兰银行在中国的经济轨迹,尝试给出一个答案。

关键词:荷兰银行;收购;投资;中国区

荷兰银行的历史

荷兰银行有着光辉的背景。

因为它起源于赫赫有名的阿姆斯特丹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Amsterdamsche Bank有时称作汇兑银行)建立于1609年,在早期欧洲银行都还是存款银行,并不经营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时候,阿姆斯特丹银行率先将利润的来源转换到收取开立账户和转账业务的费用,以及对违背反透支条例的罚款.

阿姆斯特丹银行不是一个贷款或者贴现银行,但1780年至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又突然改变了这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比,到1814年,战争快结束的时候,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残余机构被组建为荷兰银行的一部分(西欧金融史金德尔伯格1982年版72页)

它的出身决定了它不断重组的道路。

1824年,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以皇家决议的方式建立了荷兰贸易公司。该公司于1964年同屯特银行(Twentsche Bank)合并组成通用荷兰银行(Algemene Bank Nederland,简称ABN)。同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同鹿特丹银行(Rotterdamsche Bank)合并组成了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银行(AMRO Bank,简称AMRO银行)。最终,在1991年,通用荷兰银行同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银行合并组成荷兰银行。

进驻中国市场

在中国,银行管理牵动着国家的经济神经和命脉。在宏观的经济调控和微观金融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尤其是改革初期的中国,因为银行地位的特殊性,为了保护自己的金融产业,中国一直抗拒外资银行的进驻。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不得不放出了开放经济的“厥词”,但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在态势上,中国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银行机构的管控上更是悉心扮演“大家长”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害怕激进的改革导致经济休克。对外资银行更是一直小心谨慎的保持预暖还寒关系。

彼时,国内的银行还停留在柜台人员兼任客户经理角色的时代。于是在不专业的理财人员和不专业的客户之间的博弈后产生的一种幼稚的平衡。在荷兰银行等这样的外资银行未出现之前,散户们都相信理财的模式就是这样传统的前台询问模式。随着外资银行的引入,理财的观念被无限的扩大了,不仅内资银行开始开立私人理财部门,每个民间的散户都被灌输了理财的观念,的确已经有一部分成熟的客户开始享受外资银行的理财服务。

荷兰银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入中国的市场。它的进驻无疑成立私人理财银行的代表。它的营运模式,无论是银行的硬件装修,还是员工的软都开启了国内私人理财的新纪元.短短的几年,在业界受到广泛的认同,并荣膺“最佳理财银行”,“最受欢迎的个人银行”等令其他金融同仁艳羡的奖项。但不为人知的是表面风光无限的个人理财业务并没有给荷兰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反而是由背后的中小企业业务默默的支撑庞大的个人零售业务的开支。

究其原因,当荷兰银行这样的外资银行已经配备好了最好的软件和硬件,而国内市场却无力提供给银行最多的理财客户,也就是外资银行投资了最多的钱,只服务了少部分的国内优质客户。能给银行带来收益的客户经理们却成了银行最大的经营成本和支出。

在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供求的失衡。凯恩斯的生产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生产停留在生产的第一阶段上,企业将出现如上的症状,如果选择持续经营,则可能到达最佳生产状态。长此以往,荷兰银行将非常有可能陪着大多数的非专业客户成长,并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的稳定的客户群。同时也悄然将客户的资金收入囊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国内客户自己并非专业的客户,他们对理财概念模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是没有作清楚地评估,当荷兰银行突然出现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大多数人会冲着银行光环将自己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和盘托出,而一旦金融危机发生,就会为散户悲剧的后果埋下伏笔。

银行业史上规模最大并购案和危机转嫁

2007年4月23日,荷兰银行与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宣布达成协议,巴克莱银行收购荷兰银行。但这项决议于2007年10月被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富通银行(Fortis Bank)、桑坦德银行(Banco Santander)三家银行集团,宣布以1010亿美金购并荷兰银行的计划所取代。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并购集团除了购并价格提高之外,其现金的支付比例由原来的79%提高到93%,因此得到持有荷兰银行86%股份的股东支援,最后终能击败英国巴克莱银行的竞争。

2008年10月,荷兰政府收购了富通银行所拥有的荷兰银行股份,并取代富通银行成为 RFSHolding的股权持有者之一。此后RFSHolding对荷兰银行进行拆分:荷兰银行的荷兰本土业务、全球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荷兰银行的品牌等均归属荷兰政府 所拥有的“新荷银”。而荷兰银行的国际批发业务、投行业务及亚太区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属于苏格兰皇家银行。

荷兰银行在中国区虽然是独立法人企业,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的影响,有了苏格兰皇家的强大的资金支撑,原荷兰银行的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应该更加如火如荼的开展下去,应该走得更加顺畅。但这一切已经与荷兰银行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关系。经济命运的脉搏是如此难以把握,所有的金融幻影在金融风暴袭来的一霎那,被轻易地一吹而散。

自顾不暇的苏格兰皇家

如果说出售到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部分原荷兰银行业务对荷兰人而言是一笔华丽的收入,而这部分业务对苏格兰皇家而言,却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全世界金融机构相继受损,而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在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中遭到重创,2010年爆出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巨大的财务赤字,创下了号称英国历史最大的亏损,这使得苏格兰皇家银行在继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后站在了第二波金融海啸的风口浪尖。英国政府在最后关头出面救市,收购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约40%的股份和资产,而苏格兰皇家银行对如何处理自己的财务漏洞焦头烂额的同时,饱受民众关于金融危机下部门负责人高额奖金的质疑和诟病。更对自己当年现金购买荷兰银行的大手笔痛心疾首。苏格兰皇家银行的CEO因此引咎辞职。在沥清资产负债后发现在得到政府援助后仍然有一定的财务漏洞,逻辑上苏格兰皇家面临的危机和荷兰银行并无直接联系,但此时的荷兰银行对于苏格兰皇家而言,却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开启,厄运连连。在这种非理性的心理逻辑和快速弥补财务漏洞的心理驱使下,苏格兰皇家银行决定将刚刚收购的还没有焐热的荷兰银行再次出售。

客观来讲,我们不能说苏格兰皇家因为没有妥善经营荷兰银行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业务而最终放弃了这块在中国的肥肉,苏格兰皇家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始经营这块业务,已经被国内外的债务逼得苟延残喘,它根本无暇再去经营一块对于他们来说新开创,目前还是亏损状态的业务。只能回到投资的老路上,自己给自己疗伤。其实很大程度上,如果苏格兰皇家不采取“割肉”的行动,亚洲区的中小企业业务,至少中国的零售业务将有可能咸鱼大翻身,甚至为它带来不菲的收益。

渔翁得利的新加坡星展银行

似乎同为亚洲银行的星展银行在中国大陆境内更能如鱼得水,它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资格也早早的被审批下来。当所有的外资银行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风声鹤唳的时候,没有人还能想起荷兰银行当年的光环。苏格兰皇家银行先后跟好几家外资银行接洽,但每每到最后关头,谈判都会因为种种因素“习惯性流产” ,在星展银行供职的一位前荷兰银行的高层,最后经过多方面的斡旋,最终促成了两行的合作意向。最后并未同意收购那部分零售业务,而是采取合作的方式逐步接受荷兰银行的客户和员工,也就是说,星展银行几乎未花一分钱,但充分的吸纳了荷兰银行可以带来收益的业务部分。苏格兰皇家在一分不挣的情况下,将荷兰银行当初打好的天下拱手转让给了星展银行。在对于急需要扩充新兴市场的羽翼未丰的星展银行而言,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的赢得一片成熟的市场,何乐而不为。

笑到最后的荷兰银行

2010年4月1日,荷兰银行公告称,荷兰政府收购在法律上获得分离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荷兰银行业务。荷兰银行脱离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荷兰银行现在是荷兰政府全资拥有和荷兰中央银行监管下的一个独立的银行。目前与富通银行经营荷兰境内业务。同属荷兰政府控股,计划马上进行合并,合 并后的银行被称为“荷兰银行”这是2007年那桩银行业史上规模最大并购案的后续

荷兰银行从在大陆诞生,就一直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如今纷纷扰扰的一切都过去,荷兰银行依然保持着它的金刚不坏之身,又开始了新的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