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学,以情引题,以情入境,以情达意,以情呼应,在教学互动中得到情感升华和思想共鸣,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体验,对语文教学中情的重要性做了认真阐述。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为主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80

语文教学是思想与情感共融的过程,是语文知识与读写能力综合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情之重、情之切成为关乎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体验之深表述如下。

语文充满灵性、趣味性,具有丰富的情感底蕴。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着生机,燃烧着激情,成为师生的情场。如在人教版第八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课中,我们做如了如下教学安排:一是老师先创设情境,以情引题: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假日的惬意),热闹非凡的公园(舒心的环境),亲密无间的一家(宝贵的真情);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情入境: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象了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说什么,做什么,玩什么,想什么,提高了学生的情商、表达力、想象力、思想内涵。这样,老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世界,体察更多重要的教学细节,孩子们也能尽情想象,尽情表达,尽情高兴,尽情思考,在情感共融中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三是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第三小节并配音进行了深情的示范朗读,使课堂气氛急转直下,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唤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在情的感召下,教室里的师生已经泣不成声了。孩子多少次的魂牵梦萦,多少次的期盼等待,等来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的征衣,腕上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和钉在灵柩上的蓝盔。”笔者真切感受到学生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着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燃烧自己的情感。我觉得此时教师、学生、文本真正达到了灵魂的交融,达到了以情生性的心潮相逐,达到了以思引思的高层次精神对话。文章读到此处,感情升华到了极致,想想后面的课文还需多讲吗?学生自然理解了本课的孩子呼声是向谁呼喊?他呼喊的是什么?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情感的宣泄中已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如果这篇课文老师只是口头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让学生读出感情,没有具体指导如何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没让学生闭眼想象文中的美景,更没有示范朗读,整节课费很大力气讲下来,努力要求学生认真反复地阅读,得到的教学效果就只是:学生能流利、正确地读课文,学生与老师没有太多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加工,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无聊、烦琐,老师也会疲惫、无奈,会错失那么多好课文的最重情感体验。可见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这正如李吉林老师说的“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了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所以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人文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关注和文化熏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如下交流。

第一,教师首先要做个“有情”人。这里的“情”是指对文、对事、对学生的情。你只有“有情”,学生才会在你的熏陶感染之下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例如在讲《火烧圆明园》这一课时,笔者用电影《火烧圆明园》的解说词来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脸上,同时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样一来,使学生特别想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在读课文时就更能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民族的屈辱,更加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拳拳之心,同时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美好情感。

第二,从低年级开始,就要从课文中的词、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语文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志。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形象感指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思想画面的语感能力;意蕴感,指品味文本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情趣感,指品味文本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册的《葡萄沟》一课的第二段时,让一个朗读能力强的孩子感情朗读这一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接着让他们看着大屏幕上新疆葡萄成熟精美图片,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当读完这段课文后,有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说:“真美啊!”这时接着问:“你们从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到了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从“茂密”和“一个个”体会到葡萄种得多。笔者说:“那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想想看重点读好哪两个词?”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茂密的枝叶”和“一个个”笔者说“你试试吧。”,结果学生一下子读出了葡萄的多。有的说:我从“一大串一大串”和“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等词语不仅体会到葡萄的多,还体会到葡萄的美,笔者说那你就学着老师的样子美美地读读吧。这时其他学生也在摇头晃脑低声跟着这位学生读,读完后笔者高兴地说:“真美啊!”所有的孩子都会心地笑了。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感知词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为今后的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联系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对语言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产生共鸣,让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放牧场。比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来说,由于学生离杜甫生活的时代久远,光靠逐字逐句理解,他们是很难体会诗情的。因此在教学之前笔者就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如“安史之乱”的经过,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等等,为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做了铺垫,在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对诗人情感的体验就比较到位,朗读时自然就能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只有这样日久天长,坚持不懈,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最有生命活力和感彩的学科。

作者简介:张巧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二小学,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