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字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字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委解错字,字幕错字多

汉字节目中,最先亮相的是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此节目以汉字听写为内容,实行选手闯关制。想不到的是,最简单的听写竟让不少有备而来的选手败下阵来。作为场外救援的“语文教师”们也频频哑火。在“汉字英雄”近期播出的节目中,小选手们求助的4位语文老师有3位竟然说不出正确答案。问题到了央视“听写大会”变得更加突出,现场成人观摩团70%的人无法将“癞蛤蟆”这个著名动物的名字写对,而“间歇”一词的差错率高达40%,“陀螺”“熨帖”“郫县豆瓣”等词的差错率更高。

选手写错字,评委则是念错字、解错字。“汉字英雄”的评委于丹在节目录制中就被抓出了两个错误,一是她将“酩酊大醉”的“酊”字,读成了一声(应为三声),二是她将“鞠躬”的“鞠”读成了“就”。害得于老师几次要求补录,但这仍没有挡住在屏幕上出错。在几天前播出的一集当中,于丹解说“霓虹”的“霓”为天上的彩虹,雨字头就表示了下雨了才会出现彩虹,此时一旁的高晓松“谦虚”地打断她:“我身为于老师理工科的师弟纠正一下,霓虹也是音译过来的,英文读作neon,所以称为‘霓’”。

更让人无奈的是,意图寻找“在键盘里失落的汉字”的“汉字英雄”这回也成了错误的制造者。有观众指出,“汉字英雄”的字幕错字连篇,如将“磨叽”打成了“墨迹”,将“不假思索”打成了“不加思索”。在解释“阳”字时,于丹指出,左耳旁,原来是个“阜”,但字幕上却把“阜”写作“腐”。解释“疆”右半部时,于丹说是“弓步丈量土地”,字幕上竟然出现了“走着工步”。对此,有观众评议,“《汉字英雄》这档电视节目意在规范文字,用意是好的。但正人必先正己,制作应当更加精细,从现在的呈现来看,这个总裁判很不合格。”

有观众还就“汉字英雄”里面的30道问题在街头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错的比较多,答对率不及初中生。4名大学生分别答题20道,平均每人错了14道,答错率为71%,初中生答错率为53%,情况最好的文字工作者,出错率也高达51%。

键盘时代出现新型文盲

汉字从小学到大,写正确怎么这么难?《美国洛杉矶时报》将此归罪于键盘书写。“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的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大多数中国人是使用一套罗马拼音系统:你只要打出这个字的拼音,就会出现一堆汉字供你选择。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一种奇怪的新型文盲:书写困难,无法写。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则认为,“危机”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原因。现代教育对于外语水平的强调客观上降低了汉语教育的地位。过去语文教师教识字,都是从“字理的层面”教孩子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孩子日后写到这个字,往往就会联想起与这个字有关的历史和传统。可是现在,老师教识字是把汉字作为一个符号,横竖撇捺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的“浅层记忆”显然是不牢靠的。除此之外,还有整个社会心态的变化,“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有敬畏之心。但现在你看看网上那么多的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不会再有人指出。”郝铭鉴说,“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一笔一画地手写汉字被认为是奢侈的事。不会写或写不好汉字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电视节目不能拯救危机

对于“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这类节目,众多网友表示支持,“采用游戏的方式,引起人们对于汉字的重视,这样的形式还是很不错的。”“看这种节目获得的远比选秀节目多。”不过,对于节目制作,一些网友也提出了不同意见,“汉字的笔顺似乎在节目中并未受到重视,有选手‘土’字时,竟然先写个‘二’,然后再填一竖。写‘皱’时,先写右边的‘皮’再在左边加个‘刍’……评委还一致判对,这是什么道理?”还有学者认为,写字和识字是两个概念,比如,“彝族的‘彝’,很多人虽然提笔忘字不会写,但并不代表不认识”。因此“汉字英雄”以会写字的数量为识字标准不妥。“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仅考量‘写’,不考察‘形’和‘音’,便会造成意义不准、声音不符等现象,这样就不能达到真正认识、理解汉字内涵的目的。”

为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像汉字书写类节目虽然有普及汉字教育的公益性,但是却不大可能改变人们提笔忘字的现状。

(选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