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广播剧声音符号的非线性构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广播剧声音符号的非线性构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小说派是上世纪50年代中叶在法国崛起的一个新的小说创作流派,这一流派内的几位代表作家都创作过一改传统线性叙述故事发展的模式、形式独特、结构新颖、给人印象多义化的广播剧,这种取得超出国界成就的广播剧新形式,对我们的广播剧创作有现实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广播剧 新小说派 传统模式 非线性构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剧的创作是运用技术手段体现艺术构思、塑造声音世界的一个过程。根据符号学原理,讨论某种符号系统必然要规定符号文本。广播剧的声音文本包括:人物语言、音乐、音响。这三种要素在某种规则和结构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意系统,从而传达某种相应的内容和意义。在广播剧的声音系统里,意义取决于具体的信息单位之间的关系,它的表意作用取决于其结构的构成方式。

在广播剧符号和结构的探索方面,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给予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新小说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他们对小说和小说技巧的看法、他们的文学实验都是激烈反传统的。新小说的主要特点是: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之一娜塔莉·萨洛特在她著名的《变化》中的主人公是“你”,也是读者。小说一开始,“你”走进车厢;小说结束时,“你”走出车厢。在巴黎到罗马之行的二十几个小时里,主人公“你”回忆了8次在这段路上的往返旅行,并遐想了下一次的旅途。8次旅行围绕着当前的这次旅行展开,在狭小的时空里上下飞跃,十分自如,彻底打乱了传统小说中那种井然有序的结构,在人称、视点上进行各种新颖的实验,甚至把绘画的原则也应用到小说创作中,把小说由时间的艺术变为空间的艺术。1967年,娜塔莉·萨洛特开始为斯图加特电台制作后来被搬上银幕的广播剧《万籁俱寂》就具有《变化》的结构特点。该剧抛弃了线性故事发展的模式,声音的意义由片段性与非均匀形成,受众无法以纵向的观点把握故事的完整性,解读到的整体印象是空间的、横面的、多义的。在萨洛特后来创作的剧作里,其中的人物也像小说里一样不确定,仿佛在尝试用口语或对话进行心理剖析。

值得注意的是,除娜塔莉·萨洛特外,新小说的几位代表作家如米歇尔·布托尔、罗贝尔·潘热等都创作过一些形式新颖独特、内涵丰富的广播剧,这些广播剧在法国乃至欧洲许多国家播出过。米歇尔·布托尔的广播剧《航空网》,更是做了大胆的尝试。剧本分为许多小节,每节六句对话,中间用不同的符号隔开。符号分别表示“飞机轰鸣声”“人群嘈杂声”“低沉的撞击声”等音响。剧本的主要内容是说五对旅客同时飞行在世界不同的航线上,他们各自交谈着所见、所感、所闻以及生活琐事,作者试着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全部的真实”。

事实上,新小说作家的广播剧为探索广播剧的新形式开了个头,起到了启发、引路的作用,有才华的后来者走得更远。美国获1979年“意大利奖”一等奖的作品《翅膀》(作者:亚賽·柯必特,导演:约翰·马登),表现了一个女病人脑神经受了重伤以后的感觉、幻象,在这个似乎文字才能表现的题材中,作者运用了立体的、多层次的声音成功地展现出病人发病时头脑中无人能够体验的紊乱、痛苦和压力,以及病人病态的、独有的思维方式,突破和拓展了声音表现具备的可能。全剧内容录制用了四条音轨,但同时播出,虽然看似混乱却没有乱到给听众留不下印象的程度。如引子部分:第一条音轨是斯梯尔生太太(病人)的内心“思想”,即她本人的声音。第二条音轨是病人听到的声音,包括真实的和假想的。第三条音轨是她听到的人声。第四条音轨是音乐。

声音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发展的,其构成一般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前者好理解,后者则相对陌生。特别是多种声音元素构成的非线性声音组合、结构。

从新小说派作家的广播剧和受他们影响出现的作品可以看出,新小说派的广播剧作者立足于声音的空间表现力,力图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生活片断或现实事物,展示现实的多义性。这些广播剧的价值在于使声音符号构成的内在逻辑不再仅仅受单纯的因果性制约,加速了对声音符号非线性构成的表现力的探索,使广播剧创作向着更概括、更深刻、更立体化、多元化迈进了一大步。英国广播公司(BBC)上世纪60年代制作了一部广播剧《汉斯·艾斯勒》,在这个讲述灵魂再附体的故事里有一个段落,创作者仅仅利用声音和对话在变化的不同空间层次上用四个动作声音,就避免了用解说词描述只能产生文学效果而失去用音响直接诉诸于听觉的冲击效果和力量。具体是这样表现的:汉斯曾经在他度假的小村河边听到过从对岸传来一阵马蹄声,蹄声过了木桥到河这边消失了。这一天他在河畔木桥边散步,遇见写生的女友,谈话之间他又听到了马蹄声,女友却没有听见。这次马蹄声过桥后没有消失,而是沿河岸上边的公路向他们跑来,汉斯居然看见了那匹马,马上的骑手好似控制不住所骑。汉斯紧张地叫女友看,可女友既看不见也听不到,汉斯冲上公路,女友想叫住他。霎时出现马蹄声、马叫声、汉斯的脚步声、女友的喊声。一阵混乱之后,马蹄声远去。女友喊着汉斯名字跑过来,叫他醒醒。远处开来一辆汽车,司机问女的发生了什么事,女的说什么也没发生。这时汉斯醒过来冲上公路,想去拉住什么,接着猛地向后倒下。女友突然发现汉斯身上有伤,就和司机把他抬上车,车开走了。

这种用声音直接创造的艺术效果,是有声文字无法企及的,也正是新小说派部分作家希望在其创作的广播剧中以声音为媒介实现非线性结构的大胆实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听觉思维被规范在写实主义的审美习惯之下,大部分广播剧往往趋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固守着传统模式,即单纯借助线性叙事来表达立体、多维的现实与精神交融的世界。其弊端是,时间单一走向的流动形成了封闭式的线性结构和线性思维,这大大降低了广播剧作为一种想象的艺术的表现力,阻碍了广播剧在听觉语言上的创新和进步。在视听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满足于广播剧语言只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和再现,满足于一种稳定的、封闭的声音造型美,这远远不够。

现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光和声音的,声音具有灵活有力的表现能力,这种表现力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剧的材料不再局限于那些可以录制的声音,我们可以无限地再创造出自然音响和全新的人造音响,应该充分认识声音符号的巨大潜能。

广播剧的声音是一种三维的表情符号。这种符号基本上是通过外延和内涵两种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含义的。声音具有强大的外延性质,这也是广播剧被称为想象艺术的缘由。符号的两个构成要素——能指和所指这一索绪尔模式①——形成的关系,也是广播剧符号的基本问题。由于声音符号的性质,我们要确定广播剧符号意指作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单位是困难的。以时间概念的角度出发可定义为:广播剧符号意指作用的单位,是同时发生的全部符号的一个片段。一个符号是有时间长度的,在这段时间里包含着无数潜在的听觉信息。处于播出状态的广播剧是一个流动着的连续统一体,其符号的信息量和价值愈多,这部广播剧就愈有表现力。而信息量和价值除了取决于受众的解读过程,关键还在于声音符号的构成方式。

如果说,广播剧符号意指作用的一个单位能够做出一种陈述和表情,那么声音符号的构成便存在着句法。这种句法没有规范,并非事先的约定俗成,而是广播剧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并趋于丰富和不断创造的。在广播剧中,存在以下情形:(1)几个符号具有同一个所指;(2)一个符号具有复合的所指;(3)本属不同系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联系起来具有复合的所指。

广播剧符号的构成,除传递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美学的价值。广播剧通过把听觉形成的种种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加以组织和变形创造出想象力的自由领域,这种创造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广播剧有三种时间:第一是播放时间;第二是故事的时间;第三是受众的心理时间。本文所述的时间主要是指后两种时间。第一种时间是可以具体度量的,通过流动着的符号来体现其长度。广播剧符号的构成和关系是参与后两种时间的重要手段。

既然广播剧的声音系统以时间的形式存在并以时间来体现信息量和价值量,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索其时间思维。广播剧的声音构成是一种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意味着对时间的重构。匈牙利学者伊夫特·皮洛的以下论点对于广播剧这门时间的艺术来说也是十分适用的:“使时间摆脱束缚,或者说使时间摆脱单向流动、单一走向和单一观点的束缚,这是认识活动的最高成就,是思维活动的根基。不能控制时间,不能分切时间,不能自由地对比和组合时间单元,就谈不上任何智力活动。”不可逆性是事物的本性,但是智力的使命恰恰就在于把事物转化为可逆的形式。这种转化将使我们更加接近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声音符号的非线性构成确定的正是广播剧一种新的时间关系和结构原则。这种时间关系和结构原则即指创造性地结构声音符号和自由地组合时间元素,重视时间、对比、节奏、张力、运动以及变化等因素的有机组合。例如,对时间进程的断裂、凝聚、删除和重新调整,以及对实际过程的任意取消或对起点与终点的任意确定。

在一部广播剧中,把非线性的符号并列,或将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几个意指作用的基本单位加以组合,通过对时间因素的处理,使得广播剧的声音符号多元化和具有开放性。这种对符号构成和叙述模式的控制和改变,往往会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声音符号的非线性构成旨在追求容量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展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义性和多层次。遵循非线性构成处理时间与组合符号的广播剧,力求创造出一个更有力度、更有表现可能性的声音世界,使受众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趋于更高层次的认识。

非线性构成丰富了广播剧语言,增强了广播剧符号把握事物可逆性的能力,同时强化了广播剧艺术形式的冲击力。在现代艺术中,这种非线性构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笔者无意否认广播剧创作中的线性思维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但是以非线性构成原则创作的广播剧给受众带来的新意和震撼,已经得到证实和承认,这将使广播剧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更为细腻、更为真实的立体结构。

电子传播时代的特征是发现模式。模式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达。而广播剧创造关系(时间关系、符号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以及创造相对复杂的关系网络的能力是广播剧发现模式的基础。作为一门艺术,广播剧需要探索种种潜在的表现可能性,从而在不断探索和丰富中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