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其”人何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中有一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第160页,2007年3月第2版)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此句为“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第272页,2007年3月第2版)其中直接将“其父”翻译为“他”,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对“其”作为代词的主要解释为: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如《论语・卫灵公》“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也指代第三人称。译为“他”或“他们”。又可作“其中的”。2.表指示。译为“那”或“那些”。朱熹《中庸集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1190页,2007年5月第1版)
那么“其父”在文中可能的翻译应为:
1.他的父亲。其中“其”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如果翻译为“他的父亲”,那么“他”是谁呢?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他”即“善术者”。可如果“他”指“善术者”的话,那么“他的父亲”应是“善术者”的父亲了。相应的,文后出现的“其子”也就解释为“善术者”的儿子。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文末“父子相保”的结果,而应是“祖孙相保”。
2.那个父亲。其中“其”作指示代词,译为“那个”。“其父”指那家的父亲,也就是“善术者”。但为什么不直接说“其”而说“其父”,我认为这是为了与下文中的“其子”相照应。这样的话,那么也就符合二人是父子关系而非祖孙关系的正确推理了。
同样的问题在《童趣》中也有涉及。《童趣》一文中有“余尝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其”字也颇有争议。教师用书中将“蹲其身”译为“蹲下身子”,并未就大家都有疑团的“其”着重讲清楚。但是一般在教师中间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其”就是“自己”,也就是沈复。这一解释虽有画蛇添足之嫌(沈复要蹲下的只能是自己的身子,还能是别人的身子吗?特别交代一下,却更显得多余),却无疑是较符合文意的。但是“其”作代词讲并没有指代自己的义项。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一例句是做这一义项的孤证呢?我认为可能性不大。那么“其”在这里有没有可能是做虚词解的呢?《汉语大词典》中“其”有如下一个义项:助词。用于动词之后,相当于“了”“着”。(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于三月十五日,天子亲到御园,向东南方打其一弹。”(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当年同兄弟阮肇上天台山采药,只为日暮,迷其归路。”(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不幸夫主亡逝已过,只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那么原句可译为“蹲着身子”。
本来只是一个简单常用的解释,但因为课本注释的缺失和教师用书中翻译的含糊其辞,导致教师和学生在理解这一处“其”时产生很大的误解,是需要辨别“其”义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高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