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L县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供需问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L县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供需问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产业集聚区作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集群效应使得当地人力资源供需问题更加凸显,如何有效破解人力资源困局也日益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对L县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供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建议通过畅通信息渠道、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完善服务平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

关键词 产业集聚区 人力资源 供需矛盾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L县地处中原,为传统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比较活跃,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强村现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L县产业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吸引了不少外商前来投资建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印刷等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近年来,加工制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剧增,部分企业出现较大用工缺口,用工短缺与土地、资金一起成为制约该县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L县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供需现状

L县人力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人力资源输出大县,每年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县域企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本地劳动力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根据该县劳动部门统计,2012年初,产业集聚区近50家企业用工缺口在10000人左右,其中:需求普工占92.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不限文化程度占98.7%,明确要求女工的为28.7%,不限制用工性别为61.8%,要求40岁以下的占28.8%,45岁以下的占72.3%;另据统计,该县剩余劳动力中愿意在县内企业就业的约为28000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3左右,2/5的人员受过高中教育,男性求职者占34.8%,女性求职者占65.2%,年龄在18-35岁之间占51.6%,45岁以下占91.2%。就数据上来看,无论是人力资源供给数量、文化程度、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都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但是,仍有大量企业出现较大用工缺口,普遍反映招工难。

二、人力资源供需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用工量大幅增长,L县出现了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绝对剩余与相对不足并存。

该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需求在10000人左右,而有意愿在本地务工的劳动者为2.8万人左右,在数量上人力资源的供给是远远大于需求的,满足当地企业用工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企业缺工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的绝对剩余与相对短缺并存的局面。

(二)阶段性紧张与长期性富足并存。

加工制造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力资源需求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在生产旺季,产品需求的扩张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产业集聚区企业产业类型相似,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质且集中,导致了企业间人力资源竞争加剧,出现了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在生产淡季,受生产规模限制,人力资源需求大幅减少,企业减员使部分劳动力暂时退出劳动市场。这也就造成了人力资源需求的阶段性紧张和长期性富足并存的局面。

(三)横向流动大与纵向流动难并存。

企业普遍存在员工流失严重的现象,据调查,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员工能够在一个企业工作一年以上。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水平低,可替代性强等因素影响,出现了规模不等的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的频繁流动。另一方面简单劳动力人力资本不高阻碍了劳动者向更高层级流动,造成他们只能在初级劳动市场徘徊,较难获得质的提升,无法实现向上流动。

(四)技能人才缺乏与普通用工不足并存。

由于该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整体待遇水平偏低,企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差,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企业急需的技术性、管理型人才缺乏。同时,由于企业劳动力流动频繁,新入职员工需要一个技术适应和熟练过程,企业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持续增加劳动需求,对普通工人的需求也时常难以得到满足,存在着各层次人力资源普遍缺乏的状态。

三、人力资源供需失衡原因

导致当地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不对称。

市场供需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导致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使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人,求职者不知哪里有合适的岗位,同时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加大了双方寻求目标达成合作的成本,相比较而言,求职者将付出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求职积极性。

(二)闲暇时间不足。

该县加工制造企业生产中资本和技术比例不高,劳动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为了缓解用工成本上升压力,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产量。导致劳动者闲暇时间的直接减少,不仅正常的休息休假权利得不到保障,就连每天的加班也都属于被“自愿”。由于企业的薪酬体制规定为多劳多得,达不到规定工作量者收入甚少,劳动者为了多增加收入不得不牺牲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缺乏与实际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影响劳动者流向闲暇时间更多的服务业或者灵活就业。

(三)进厂务工意愿不高。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非农生产,务工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土地和农业产出事实上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和最后保障,仍有不少农民不愿意放弃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的性质也形成了农民较为松散的生活方式,农民闲散的生活习惯与企业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直接的冲突,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中,苛刻的规则限制与人情的缺乏使农民难以适应。闲暇时间的减少和人身约束的增加,降低了农民进厂务工的意愿。

(四)权益保障机制脆弱。

在该县企业中,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必要的社会保险,不按规定支付加班报酬,不及时发放工资等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企业在暂时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为其劳动用工埋下了隐患,例如劳动力的过高流动就无法得到约束,企业将付出更高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等成本,产品产量和质量也都将难以保障。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的缺失也使务工者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相比较而言,劳动者更愿意进入用工规范的企业,从而造成了部分企业的用工短缺。

(五)用工结构不合理。

加工制造企业所需简单劳动力多为直接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出来或者是新成长劳动力,没有实际工厂生产经验,技能水平较低。企业用工流动性大,使得企业经常处于边招聘、边培养的状态,人力资源和设备无法达到最优配置,实际生产率水平要低于计划生产率。即便是企业改善生产设备,但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不得不依靠大量普通工人的超量生产,这也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

(六)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内迁给内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分流,使得中东部之间人力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工资水平差距的缩小虽然使人力资源出现部分回流本地就业,但是当地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用工不规范,特别是对青年劳动力吸引力不足,使得在与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竞争中仍处于相对劣势。同时,周边市、县都建设有产业集聚区,也在不同程度地吸引本地劳动力资源。

四、缓解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建议

劳动就业和企业发展属于市场行为,其均衡发展应该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和约束。但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劳动力的供需受到种种限制,难以充分流动并达到供需平衡,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的成本也将提升,降低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也是政府分内之事,政府应承担起服务企业发展和促进就业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将会对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产生积极作用。

(一)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迟缓性和长期收益性,政府承担一定的开发成本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运用市场理念和政府管理市场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降低企业和劳动力自身成本。要整合培训力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初任培训、在岗提升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以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切实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一要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畅通的就业信息能够加速人力资源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从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权威、完善的信息服务,降低企业招聘和劳动力流动成本。二要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介绍专业化队伍,为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各种职业咨询和指导,着重对新成长劳动力和初中、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提供服务,引导其快速适应身份变化,增强务工意愿,及时投入劳动市场。三要完善就失业信息登记制度。及时开发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源合理、稳定流动,为企业临时性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短期务工提供服务。

(三)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大量稳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是企业发展必要保障。政府应规范劳动力供需双方市场行为,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对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保持劳动力队伍稳定。一是规范劳动关系,督促企业和务工人员根据《劳动法》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以规范性文件对企业行为和员工流动进行约束。二是加强社保参缴和服务。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参保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尽量满足不同身份人群参保需求,要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三是加强对劳动用工监管,严厉打击危害企业利益和损害职工权益的行为,确保劳动者正常的休息休假权力和合理的工资待遇。四是加速推进行业集体合同签订和工资集体协商,保证劳动者工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效益相适应,建立工资的合理增长机制。

(四)协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一是加强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达到一定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合适房源,提供务工、生活便利。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为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免除后顾之忧。三是逐步削弱户籍在参保、务工等方面的限制,及时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居民管理范畴。

(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集聚区企业设备利用率和技术替代率不高的现实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源的超额供给。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应合理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竞争。要鼓励发展高成长性企业,对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发展高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减少企业对简单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胥丽娜.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7期.

[2]郭新芳.探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张樨樨.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评析.商业时代.201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