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汉语“但是”、“却”、“倒”的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汉语“但是”、“却”、“倒”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但是”、“却”、“倒”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转义虚词,在一定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都表示转折的语义。但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三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本文重点从语义特点和语篇连接功能的角度出发,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但是;却;倒;语义特点;语篇连接功能

一、引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留学生发生这样的偏误:

(1)虽然天已经黑了,但是孩子们还在外面玩耍。

虽然天已经黑了,却孩子们还在外面玩耍。(×)

(2)这个项目倒不难,不过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有点儿费劲。

这个项目却不难,不过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有点儿费劲。(×)

(3)他以为自己赢了,但是其实他输了。

他以为自己赢了,倒其实他输了。(×)

例(1)中,同样是和“虽然”搭配使用,在同样的语义位置上用“却”就显得很别扭。如果将“却”放在主语“孩子们”之后,这句话就成立了。其原因在于,同样是转义虚词,“但是”和“却”的句法位置却不一样。“但是”往往放在主语之前,“却”往往放在主语之后。

例(2)中,将“倒”换成“却”之后句子就不成立了。其原因主要在于“倒”和“却”的搭配对象和句法位置不同。“倒”和“却”都可以和转折类的词共现。但是,不同的是“倒”往往是位于两个分句中的前项,表示让步,其后可以和“不过”相呼应;而“却”往往是位于两个分句中的后项,表示转折,其前可以和“可是”、“然而”、“还是”等连接使用。

例(3)中的“但是”不能用“倒”来替换,其主要原因在于“赢”和后一分句中的“失败”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因而用“但是”较为合适。

本文拟在前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义特点、语篇连接功能两方面对“但是”、“却”、“倒”做具体的分析和比较。一方面对三者之间的区别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分析的结果,力图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但是”、“却”、“倒”三者的语义特点及对比分析

2.1“但是”的语义特点

岑泽丽(2007)对“但是”的“转折义”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比性转折关系”,一类是“非对比性转折关系”。

所谓“对比性转折关系”指的是“语义相反或者相互对立的转折关系”。例如:

(4)他的眼睛虽然不好,但是耳朵很好。

“眼睛”和“耳朵”同属于五官中的重要器官,它们具有共同的语义场【+器官】。在这同一个语义场的范畴内对其进行对比,对比的结果是“眼睛不好”,“耳朵很好”,一个“不好”和一个“很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同一语义场内的两个成分的性质状态完全对立,构成显性的对比关系。

所谓“非对比性转折”指的是“前后两层意思之间并不构成对比或对立的关系,而是通过后一层内容,对前一层进行语义上的补充、限制,或追加说明。”例如:

(5)我们许可一切示威游行活动,但是这种示威游行活动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和平的、理性的活动。

例(5)中的“示威游行活动”在人们的常规意识中,往往理解为是一种暴力的、具有破坏性的群众活动,可是后面却对这种活动进行了语义上的补充和追加说明,指出这种“示威游行活动”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充满愤怒和暴力的群众性事件,而是和平的、非暴力的群众活动。

2.2“却”的语义特点

“却”的语义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小类:

A:用“却”来提出前面所提到的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反面或对立面。例如:

(6)上海早已经天黑了,乌鲁木齐却还是大白天。

例(6)中上海和乌鲁木齐虽然是同属于中国的两个城市,但是一个地处中国的东方,一个地处中国的西北方,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两个城市有“时差”,所以有了例(6)中的“天黑了”和“大白天”的对比。用“却”将这两种相反的状态放在同一句话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用“却”来引出出乎意料或者违反常态的动作行为或情况。

(7)父亲唤莲儿去山上采些草药,不料,草药还未采着,半路上却被山贼给捉去了。

例(7)中的“莲儿”本来是上山采草药,但是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叫山贼给捉去了”,“却”用来表示“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先估计的情况”不相符,出乎人的预料。

C:用“却”来强调语义,表示更进一层的语义。

(8)我们都希望你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却更希望你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生活。

例(8)中的“却”与更”共现,用来表达一种语义上的递进关系。

2.3“倒”的语义特点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倒”的语义概括为两个方面:

1.用来引出与上下文意思相反或对立的语言片段。

(9)这年头收入没有涨,房价倒是翻了好几倍。

例(9)中的隐含信息“低收入”和“高房价”形成了对比。

2.用来表达一种特殊的语气,包括:肯定语气、强调语气、责备语气、催促语气等。

(17)如果他不是因为睡过头,而是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因为生病而没来考试,倒还可以考虑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

(18)我好心好意帮你说情!你倒好!还把错全怪在我头上了!

(19)顺子他爹,别蒙着头不吭声啊!你倒是发句话啊 !哥儿几个都准备好了!

例(17)用“倒”来引出下文,表示一种肯定语气。例(18)中的“你倒好!”用来表示一种责备语气。例(19)中的“你倒是发句话啊!”,用来表示一种催促的态度。

2.4“但是”、“却”、“倒”三者语义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文中对“但是”、“却”、“倒”三者语义的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但是”是连词,“却”是转折副词,“倒”是语气副词。

2.虽然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前后两层意思相反或相对立,可是其不同之处在于:

A:“但是”具有补充说明、限制、追加说明前一分句的作用。当“但是”在分句中表示这一语义的时候,不能用“却”“倒”来替换。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例(5),如果将其中的“但是”替换为“却”“倒”都不成立。其原因在为“却”“倒”没有补充说明、限制、追加说明前一分句的作用,因而不能替换。

B:“却”具有表示出乎意料的语义。当“却”表示出乎意料的时候,不能用“但是”来替换。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例(7)中的“却”不能用“但是”来替换,不过可以用“倒”来替换。其原因在于,“倒”和“却”都可以用来引出一种出乎意料的新情况,它们多可以用在评价性的语篇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带有一种主观的感彩,而“但是”则较倾向于对客观情况叙述的语篇中。

C:“却”“倒”“但是”三者都能在语义上引出转折关系,但是“倒”、“却”不像“但是”那样要求前后两个分句在形式功能上的对称,“倒”、“却”的灵活性较大,可以单独使用,其前或其后的对比项可以不出现,也不需要有其他句子在形式上与之构成显性的转折关系。例如:“你倒说说看!”“天知道他却是这样的一个人!”。用“但是”来替换“倒”和“却”都不能成立,因为“但是”在形式上要求有其它语言片段与其相对应。

三、“但是”、“却”、“倒”三者语篇连接功能的对比分析

“但是”“却”“倒”三者都具有语篇连接功能,但是他们的句法位置却不一样。具体说来,“但是”常常放在主语之前,“却”常常放在主语之后,动词之前。这是因为“但是”是连词,所以它可以放在主语之前起到连接整个分句的作用,而“却”是一个副词,所以它往往用在动词前,和动词搭配使用。“倒”也是一个副词,因而和“却”类似,也常常放在主语之后,动词之前。

“但是”、“却”、“倒”都可以起到连接句法成分的作用,但是三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包以下两个方面。

1.“却”可以在单句中或者复句的分句中连接两个结构项,而“但是”却只能有条件的连接这种结构项。例如:“他的歌声低沉却有力。”“低沉”和“有力”处于同一个句法位置上,即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如果把“却”替换为“但是”,句子一样成立,这时候“却”和“但是”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但在“昨天热得不行,今天却冷得让人直哆嗦。”中,“却”连接的两个成分分别是主语“今天”和谓语“冷得让人直哆嗦”,这时候如果用“但是”来替换“却”,整个句子则不成立。其原因在于,“但是”在单句或复句的分句中,不能像“却”一样较为自由地连接两个不同的句法成分,这种连接是有限的,往往只能用来连接处于同一句法位置上的两个结构项。

“但是”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句子或两个段落,而“却”、“倒”则不可以。因为“但是”是连词,因而要求其所连接的语言片段在形式上对称,在功能上一致,因此“但是”可以连接处于同一句法成分的两个结构项以及两个句子,两个段落,而不能用来连接同一单句或分句中的两个不在同一句法位置上的结构项。相反,“却”、“倒”是“副词”,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所以只要是在语义上要凸显出一种转折关系,就可以使用“却”,将其放在“动词”之前来起到凸显转折关系的作用。

2.“但是”、“却”、“倒”都能出现在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中,用来表示转折义。不过不同之处在于,“但是”位于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前,在语音上与其后的部分联系并不紧密,可以有短暂的语音停顿。而“却”在主语之后,动词之前,在语音上与其后的成分联系紧密,不能有语音停顿,更不能用逗号隔开。“倒”可以放在主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后,甚至可以直接出现在前一分句中,而“但是”和“却”则不可以。

四、结语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却”、“倒”是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他们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各有特点。本文主要是从语义特点和语篇连接功能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三个转义虚词的特点,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吴长安.“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3).

[2]刘清平.“却”与“但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比较[J].学术研究,2000(10).

[3]彭小川.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梅立崇.关联副词“却”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5]任海波.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J].中国语文,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