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感教学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感教学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感教学十分流行,本文试图对语感教学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的实施策略进行综述。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语感培养的策略和途径,进而试图探索和构建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操作体系,对教学实践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感教学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感教学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对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楚。 “语感”的概念最早是夏丐尊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给“语感”的定义是,“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语感”,夏丐尊对“语感”作了进一步的描述,他认为:“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语感从不同角度概括,存在多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语感的整体性、直觉性、联想性、体验性以及科学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以感悟的方式对言语作品的把握,是一种整体的关照,而非局部的肢解。”对言语对象的把握我们应该做到整体感知,即把语言文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刻意义和文化意蕴,注重把课内知识和文化相结合。

直觉性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读者对语言的悟性。”“正像球类运动员的球感、音乐家的乐感、演奏家的节奏感、美术家的线条感、纺织工人的手感、印染工人的色感、厨师的口感、调味师的味感一样,语感是语言感知能力的最高发展阶段。”并且“语感的这种直觉能力需要经过一个非直觉阶段才能获得,要通过语言积累、理性认识,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达到。”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知道,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接触大量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传统语文语感培养客观上存在一些被今天的语文教育所忽视的宝贵经验,对今天的语文语感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重视学习的早期积累

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习的早期积累,不问多少,先“吞下去”再说,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千家诗》《今古贤文》《蒙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大多是易于上口,便于记诵的读物。就是说儿童在正式学习“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以前,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史常识、人物典故等等,当时也许并不理解,但长大后一旦在新的语境中重新接触,往往会豁然开朗。这些经验我们也可以进行尝试,早期积累对日后的整体感悟作准备。

二、加强诵读指导,强调整体感悟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涵咏。从“书声琅琅…‘口舌生疮”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样一些词语便可知道。现代的一些教育大家也在教学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确实如此,诵读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三、进行丰富的言语实践,实现语感迁移

语感的迁移是将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作文时的语言表达之中。中国传统语感培养特别注重这种语感迁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介绍过自己的读写体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文成之后,自以为辞义皆己出,他人视之,则认为句句皆从他文脱胎也。”每读完语言大师们风格迥异的文章,及时地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一番,博取众家之长,可以大大丰富他们的表达形式。

语感教学是对传统知识教学的新的超越,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更准确地把握语感概念,深入研究语感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操作体系,是目前语文教学有待开拓的新天地。只有科学测量、合理定位语感,把握有度、灵活运用语感,公平、公正评价语感效果,语感教学在未来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