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国化的绿色政治道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国化的绿色政治道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政治”在欧洲风靡开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这股“绿色的旋风”吹进了中国。文章以绿色政治为中心,具体阐述了绿色政治的含义及其起源,分析论证了我国发展中国化绿色政治道路的必然性以及途径。

【关键词】绿色政治;生态政府;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67-02

一、绿色政治思潮及其兴起

(一)绿色政治的含义与主张

绿色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最先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它从生态主义的有机整体论的世界观出发,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自然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政治架构和生活方式,主张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为中心,实行生态民主、绿色管理和绿色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二)绿色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政治思潮的兴起、是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从根本来说,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在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上的体现。生态社会主义者正确地揭示了生态环境危机根本原因在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规模不大,对环境资源破坏的后果不明显。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资本主义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危害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引发了全球生态抗议运动。

20世纪后半叶,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掀起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题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出现了众多的民间生态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世界自然之友等,这些民间组织和群众运动通过各种形式,影响政府政策。随着生态运动的深入,生态运动成为集环保、和平、民主、公平正义等政治诉求为一体的多元化政治运动。生态危机问题日益渗透于社会政治体系中,成为政治体系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其次,新中间阶级成为绿色政治兴起的阶级基础。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政治权利,有着更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寻求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与制定,绿色政治的主张代表了他们的愿望。

二、我国发展绿色政治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发展绿色政治道路是我国解决环境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解决环境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

绿色政治不同于传统政治,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提出了崭新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优先是绿色政治的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是绿色政治兴起的动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之大,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以仅占全球4%的GDP总量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15%,四年为世界贡献的GDP总量约1.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中国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耶鲁大学环境法规与政策研究中心在达沃斯的经济论坛上公布了首份正式《环保表现指标体系(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表现进行了排名,中国在环境表现指标中评价总得分为65分,排名105位。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面临着灾难性的破坏,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在资源消失的同时,生存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以上种种环境问题说明了我国日益严重中的环境危机。绿色政治要求我们关注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绿色政治的目标要符合政治生态要求的“可以持续的社会”。绿色政治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主张绿色经济,强烈批判工业资本主义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物质收入的模式。目前,我国经济虽不断快速发展,但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性日益暴漏,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国家财政的增长,GDP的增加,而我国的居民收入却实际增长缓慢,国家财政的增长远远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了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经济拉动困难,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过分依靠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发展缓慢,靠传统的低端产业拉动经济的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外需,内需严重不足。更严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造成了我国目前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问题。绿色政治要求我们发展绿色经济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有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地方政府奉行“GDP至上”的政绩观,过分追求经济规模和速度,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转变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三、实行绿色政治的途径

绿色政治是人类对生态危机反思结果在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上的体现。绿色政治对传统政治构成了挑战,也为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供了范式,我们要积极推进绿色政治。

(一)发展绿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最大的特色是用生态主义的绿色文化观念重新审视政治现象,为政治主导以生态文化价值理念。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协同发展,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型文化。实施绿色政治首先要发展绿色生态文化,从教育传播和机制改变上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阵地。

1.加强绿色文化的传播

传播理念最重要的是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理性消费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坚持绿色生产观,生产绿色产品。

2.加强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实施绿色政治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作为支撑,如生态补偿政策、生态建设资金的投入与监管机制、公共自然资产与资源的享用与保护政策。同时政府要完善消费和生产的法律、法规,完善荐举机制。

3.实行“绿色”教育

学校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绿色政治道路必须让民众了解和认可,同时民众是最好的文化播种机。实施绿色文化教育,开展绿色政治、文化课堂,让“绿色”教育深入万家,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

4.发挥民间“绿色”组织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我国民间有众多的支持和倡导生态文明和环保的群众与民间组织团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宣传与引导作用,特别是绿色民间组织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在近年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客观社会化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当作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党和国家需要把生态文化的理念制度化,引导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

(二)发展生态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

绿色政治把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经济当作最重要的政治现象。经济与政治是相互依存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如果想在经济领域达到“绿色、生态”的效果,这就需要政府更新之前的经济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1.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型政府,实施绿色治理,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经济重要形式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

2.实现科技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是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同时要加大生态技术创新力度,构建可持续的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依靠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其次,立足各省、各区域的实际,分层次、有区别的推进各地生态技术进步,实现区域互补,资源共享。

3.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4.始终不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做出的高瞻远瞩的决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三)建设生态政府,实行生态治理

发展生态政治的主体是是生态政府建设。政府通过渐进性生态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最终将实现生态治理。建生态型政府的路径在于:

1.将生态行政、绿色治理的学术观点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

2.构建基于利益相关的多元协调管理模式

3.将生态行政与政府功能转变理念相融合,推进政府的体制创新

4.完善环境立法机制构建解决环境问题,完善生态法律政策体系,加强环境立法的研究,加大对生态破坏的法律惩罚力度等。

5.充分利用“公共参与”形成的助力,充分利用和发挥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中介性的优势,提升政府绿色治理的能力。

6.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治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从而使我们在绿色治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7.建立“绿色治理”专家决策参与机制,为构建生态型政府提供技术支撑。

8.发挥政府官员的中坚力量。在纵向权力分工上,要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例如,改变目前单一的GDP政绩考核机制。在横向的权力关系上,既要调动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造成绿色治理的盲区。达到各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调区域资源。实现各地方政府的集体行动,实现一种理性的合作、绿色的治理。

四、结束语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后,中国的生态经济便有了新的方向指导,也为我国的绿色政治化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现实,我国应继续努力探索,切实结合我国的国情,开拓出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政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