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然而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要真正的发展农业,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政府资金投入,应该考虑农村本身的现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当前城乡差距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差别,其更深层次的差距在人力资本领域。如何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一人口负担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就需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转移

刘易斯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与现代的工业部门并存。据此,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工业化阶段。政府制定工业化计划,并用牺牲农业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发展城市经济、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同时,采取加大对农业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传统农业的政策。三是均衡发展阶段。传统农业逐渐被以农场制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取代,农业也成为营利部门,城乡经济进入均衡发展的一元化阶段。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是符合发展中国家成长规律的,他提出消除二元经济的政策:一让农村人口进城,二让资本下乡。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主要是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中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西蒙・S・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主要储备不是物质资本,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和人们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约翰・穆勒提出,除非一个国家有大量的城镇人口,或者农产品大量出口的到其他国家,否则该国家就几乎不能够拥有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然而我认为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要真正的发展农业,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政府资金投入,应该考虑农村本身的现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当前城乡差距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差别,其更深层次的差距在人力资源领域。如何使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一人口负担转化为社会的发展优势,这就需要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制约因素很多,人口问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极其有限,这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对于刘易斯提出的消除二元经济的两个政策中,农村人口进城更能很好的解决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因为即使资本下乡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家几口人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在赚取工资性收入,而剩余的可以继续耕作土地,不为获得利润,只为能够维持全家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资本下乡并不能够使农民放弃他们的土地经营权,所以,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根本上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进城务工者受到不平等对待,从而他们普遍认为在城市工作只是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状态,而农村才是他们的最终居所,"民工荒"问题也是很好的一个体现,农民只要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宁愿留在农村生活而不是为工资性收入二进城受到歧视。

其次,农民素质的制约。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假设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底层工作,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当前城镇失业率也很大,所以农民如果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一定的素养就很难在城市找到一席之地。这就提现了在农村实施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

最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跟城市差距很大,这就在农民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他们绝不轻易放弃土地的经营权,这就是他们将来世世代代的生活保障,从而阻碍着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总而言之,当前真正要发展农业,就必须首先解决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在此基础上是进行资本下乡,城市反哺,就会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经济上的扶贫难以根治贫困,要借助于知识的力量,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提供的多产值边际影响值为24.97,即在现有农业条件下,文化水平每提高1分可增加净产值24.97元;基础文化教育是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实现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基础。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农村教育急需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及农村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从流动人口变成市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1)经济层面,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能够使其承担起在城市的生活;(2)社会方面,农民工这个词的产生就表明他们在城市或多或少的受到一定的歧视,要想使城市认可,这就需要政府改变相应的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被城市认可。(3)心理方面,农民工本身就认为他们是不被城市认可的,带着浓浓的乡村情结,他们渴望回到农村。

最后,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缺乏一定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在他们权益得不到合理保障的前提下,政府在农民维权问题上就要起主导作用。从以下几方面改善现况,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户籍的一元化管理。其次,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再次,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最后,要充分发挥网络和媒体的作用。

我国农村目前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这不仅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而且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制度的积累,其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基础。理论界应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各级政府应真正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加大对这一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的建立、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收益率,特别是教育的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刘溢海,李雄治.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伍山林.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孔祥智.聚焦"三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魏智慧.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述评[J].经济论坛,2006,(9).

[5]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4).

[6]李妍.转移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J].农业经济,2006,(7).

[7]任志江,桑艳军.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理论探索,2007,(1).

作者简介:徐静静(1986.12-),女,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