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质带动”力促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质带动”力促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位于北京市东部的朝阳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典型缩影,经济迅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使该地区的教育均衡诉求日益强烈。近年来,朝阳区以经济基础为支撑,以推进校园规范化建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优秀教育人才、转变学校管理体制为主要途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环境中探索出了一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优质带动

立足区情,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途径

1.区域特点

经济发展迅速。朝阳区2012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27.7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位列全北京市第一位。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达到9800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5526美元),比上年增长7.9%,位列全北京市第五位。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83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52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78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最快,增速分别为21.2%和15.7%。

面积大、人口多。朝阳区区域面积470.8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六区(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朝阳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354.5万人,位列北京市第一位,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25.5万人,增长54.8%,平均每年增加12.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5%。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151.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2.7%。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在全部外来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占到66.3%。

功能定位明确。朝阳区是北京市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城区。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朝阳区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被赋予了“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

国际化程度高。朝阳区拥有“中国涉外第一区”的美誉,除俄罗斯、卢森堡两家驻华使馆外,是所有驻华使馆所在地。据统计,约90%以上的外国驻京新闻媒体在朝阳区办公,70%的在京外资金融机构、60%以上的外国商社落户朝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朝阳区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2.教育现状

朝阳区共有幼儿园183所,在园幼儿56171人,示范幼儿园占21.6%;普通小学128所,招生21780人,在校生100220人,毕业生13221人;普通中学81所,招生20697人,在校生55458人,毕业生14206人;社区教育中心(学校)、职业高中分别有43所、6所;北京市教委批准的全市20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有17所在朝阳区。

朝阳区中考综合及格率连续三年达到95%以上,保持高位稳定;高考本科以上上线率连年递增。2013年,朝阳区一本上线率为50.75%,同比提升6.11个百分点,600分以上考生占1/4。其中,朝阳外国语学校一本上线率保持100%,八十中理科一本上线率接近100%。朝阳区本科以上上线率为89.54%,同比提升6.86个百分点。朝阳外国语学校、八十中等8校本科上线率达100%,17中、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华侨城黄冈中学等6校的本科上线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

近年来,虽然朝阳区的教育总体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是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仍然存在,优质教育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迫切而强烈的需求矛盾依然凸显,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

3.规划布局

《朝阳区“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朝阳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缩小四个差距,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校际差距、类别差距,促进均衡发展,实现规模办学,扩大优质资源,最终在全区形成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该规划强调,要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构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网络,形成以示范校(园)为龙头、以规模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发展布局,扩大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到2010年,朝阳区建成市区级示范幼儿园35所,达到市级示范普通高中校标准的普通中学10所左右,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建设好2所国家级、2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好4个市级示范社区教育中心。完成日坛中学、和平街第一中学及九十四中学的硬件建设。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该规划把探索建立朝阳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朝阳教育的重要任务,旨在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规划还强调,“十二五”时期朝阳教育要加强对农村校和薄弱学校的指导,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完善救助机制,帮助困难家庭子女解决入学问题。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教学和辅导,努力使他们学有所获。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为保证发展规划的落实,朝阳区制定了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提升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专门成立了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办公室,主抓区域教育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优质引领,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

1.区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

(1)三种“外引”模式

截至目前,朝阳区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引进名校21所(其中,中学12所、小学7所、幼儿园2所),已合作开办19所。具体合作模式分为:硬引进、软引进、委托办学三大类。

采用硬引进式合作办学模式16所,即将优质资源引入朝阳创办新校,学校纳入朝阳教委行政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如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华侨城黄冈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等。

软引进式合作办学模式2所,即将优质名校的先进办学理念、优质人力资源和教学科研成果引入朝阳区有发展空间的学校,建立项目合作,形成互动性发展机制。如史家润丰学校、二外附中。

委托承办式合作办学模式3所,即朝阳教委将部分新增配套教育资源,全权委托迁入朝阳的原居民所在城区教委名校管理,学校纳入委托方教委的行政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如汇文中学朝阳学校、汇文实验小学朝阳学校、光明幼儿园朝阳分园。

(2)四项配套政策

一是制定了高标准的资源配置政策。根据不同的引进模式,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相关标准规定,立足快速形成优质校的高起点定位,对引进名校的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适度超前的高起点配置。

二是制定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政策。为保障引进名校办学特色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多元特色的发展,在资金投入、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适当灵活、适度宽松的政策,以促进引进名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在朝阳区保持和快速发展。

三是制定了创新性的学校管理政策,为推动朝阳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创新引进名校的管理模式。依据朝阳区“十二五”教育规划布局,及每所引进名校办学定位和三年整体规划,按“一校一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引进名校“一校一策”的发展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品牌形成,特色发展。

四是制定了有倾斜的人才保障政策。在执行现有人事管理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上,主要对引进名校在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支持,重点对合作办学单位派出的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给予保障。

(3)两套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了“一校一策”的保障机制,扶植快速发展。2012年,朝阳区建立健全了教育系统“一校一策”的工作机构,分设硬件配备、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特色化、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协调沟通等6个项目工作组。具体由教委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牵头负责每年各引进名校项目需求的调研、项目评审等协调工作,并根据学校实际定位的发展需求,完成年度各校的“一校一策”扶持项目,同时将“一校一策”建设项目列入教委督查督办体系,以保障引进名校的需求项目落实到位,扶持引进名校建校初期的快速发展。

二是成立了合作学校理事会,促进健康、优质、持续发展。2013年,为支持引进名校与本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联动发展,朝阳区创新管理模式,由各合作学校成立合作学校理事会,实现合作办学双方对协议规定事项的共同决策和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学校决策体系,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合作学校稳定、优质发展。

2.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

(1)区内名校办分校

朝阳区市区级示范学校、示范园采取多址办学的形式,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先进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共享,市区级示范校(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校际间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培训,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布局,薄弱学校数量进一步减少,朝阳区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

(2)实施学区管理

学区管理是指以地域内所有教育资源为内容,由教育行政机构、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学校共同组织策划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的新型教育管理方式。

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朝阳区建立了10个小学学区。其中,纯城市小学组成3个学区,纯农村小学组成3个学区,城乡小学结合组成4个学区。当前,“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的组织体系、管理框架已基本形成并良性运转。

各学区在建设中逐渐依靠区域教育教学的优势形成了学区特色。酒仙桥学区于2004年9月建立了酒仙桥少年之家,在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面积上开展了乒乓球、舞蹈、跆拳道、民乐、美术等项目的培训活动,现有在编教职工5人,另有兼职教师6人。少年之家现开设各类培训项目16个、兴趣小组35个、受训人员432人,解决了朝阳区北部地区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难题。垂杨柳学区于2007年创建了垂杨柳教育辅导中心,建有影视厅、排练厅、科普展厅、科技活动室、艺术活动室、网球场、篮球场和高标准琴房等专用活动场,实现了“在校学生平均每周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每年平均组织接待地区16所学校在校生参加活动5万余人次。该学区将管理目标定位在推进“一三一”上,即推进“一个创新”“三个共享”“一个建设”。“一个创新”是指学区管理模式创新;“三个共享”是指实现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一个建设”是指推动学校办出特色。

3.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

作为面积和人口大区,朝阳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

近年来,朝阳区通过实施初中校达标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和校园文化基础环境建设达标工程,基本实现了硬件建设、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为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朝阳区探索出了一套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

一是运行机制。朝阳区成立了区长挂帅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继续实施“规划优先、投入优先、政策优先”战略。组建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建立了街乡、部门联动工作制度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学校规划建设、资金保障、干部教师编制等问题。

二是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方面,朝阳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共财政城乡一体化投入机制,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比例每年均高于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比例;设置政策性引导资金,用于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支持和奖励。在人员配备方面,允许引进校提前一年储备教师,派入本校挂职锻炼;完善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制度,优质校派出的骨干教师待遇按一定比例上浮。在队伍培训方面,连续5年开展“农村中小学干部、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了骨干和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的全覆盖。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按照政府负责、齐抓共管、公办为主、依法规范原则,积极改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条件,义务教育阶段未批自办学校由5年前的155所减少到了18所。目前,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达91150人,占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总数的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