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赖,创造出“奇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赖,创造出“奇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课堂中,学生信赖老师,老师更应信赖学生,相信他们在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事实上,在教学中,信赖往往能创造出奇迹”。

一、硕果累累

学生从第一天走进课堂,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他们渴望探究,能探究,也乐于探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予他们探索的机会。虽然有时收获甚微,但有时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出现“奇迹”—— 硕果累累。

教学“乘加、乘减”(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时,我首先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然后质疑:“求一共有多少条金鱼,怎么列式呢?”很快,学生就列出了两种算式:4+4+4+2和4×3+2。我以肯定的口气说:“还可以怎么列式?小组内讨论。”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列出了第三种式子:4×4-2。他的理由是,如果最后一个鱼缸放入2条,这样就有4个4条相加,式子就是4×4。但由于多加了2条,所以4×4后面要减去2。我在肯定之余又追问:“还有吗?”正当大家困惑之际,又一名学生高兴地喊起来:“老师,我想出来了!”他的想法是将第4个鱼缸里的两条鱼分别放入前两个鱼缸,这样就可以列式为“5+5+4或5×2+4”。这时,“奇迹”出现了——举手的人多了,喊叫声也多了。因为这种做法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又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式子。这里教师对学生的信赖,让学生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体验了成功喜悦,真可谓“累累硕果”。

二、败中取胜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可能成功,也可能遭受挫折。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从此失去获取成功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不但不能放弃,还要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他们再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创造“奇迹”——在失败中重新跃起。

例如,在学习完10以内加减法(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

要求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后再进行汇报。其实,我在巡视中已发现学生的答案有三种“3、6、9”,其中认为“9”的最多。我有意让一名认为答案是“3”的学困生回答。这名学生刚说完,有学生马上说:“老师,她说错了!”有的说:“我想的跟她不一样!”有的甚至争执起来:有人说“9”,有人说“6”。此时这名学生涨红了脸,一言不发。我用手示意大家静下来:“‘3’确实不对。我们再给她一次机会,好吗?”教室里安静了,同学们都在注视着、期待着。过了好一会儿,她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眼睛也发亮了:“老师,应该是‘9’个。”“为什么?”“因为1个大圆等于3个中圆,每个中圆又等于3个小圆,那3个中圆就等于9个小圆,所以1个大圆等于9个小圆。”她终于成功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样的事或许很平常,而对于这名学困生来说是不平常的。因为老师的信赖,同学们的信赖,给了她机会,给了她自信,让她在失败中站起来——对她自己来说,“奇迹”出现了。

三、爱屋及乌

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诸多迁移现象。迁移,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也有情感和态度的迁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赖,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只要发挥这种情感的有效迁移,就能创造出“奇迹”。

杨同学是我执教的一年级学生,他的优点是绘画好、写字好,作业认真,课堂上发言积极,但是他一旦举手,如果不让他回答,他就会在那儿抱怨、嘀咕;缺点是常与同学打架,不讲卫生,不爱劳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让学生上台做这样一道题:把右边的第6个苹果圈起来。结果前两个学生都圈错了:一个把左边的第6个圈起来,另一个把右边6个全圈起来。这时,杨同学急了:“我来圈!我来圈!”但是又有另外几名学生也想上台试试。当我的目光与杨同学的目光对接时,发现他是那么渴望,又那么自信,于是我微笑着朝他点了一下头说:“好!就你来圈!”杨明很利索地冲上台,数出第6个,毫不犹豫地画了一个圈。“认为他圈对的,请鼓掌!”在掌声中,他乐滋滋地跑回座位。当课要结束时,我要求学生评价一下本节课谁表现出色,没有人提到杨同学。我在肯定大家的说法之后,又不失时机地说:“杨同学今天也表现得很出色。他能够积极发言,别人做错的,他能够做对。老师相信他以后会表现得更好。”铃响之时,我发现杨同学的脚下又有纸片:“杨同学,你又乱丢垃圾了。”“奇迹”出现了——杨同学很麻利地拿笤帚扫了起来。而前几天他将废纸、果皮丢于桌下,让他打扫,他就是不干。而此时的信赖,却让他的情感发生了积极迁移。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信赖”的真情回报。

这里的“奇迹”不是惊天动地,更不是奇特、罕见的事情,而是一些平凡的教育教学场景。但对我来说,它是奇迹,因为它是我追求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它也是奇迹,因为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这里的信赖,创造出的不仅仅是“奇迹”,还是境界,更是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