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思品课和语文课都很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一些兼有思品课的语文老师容易把思品课上语文课,那么如何把握才能避免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呢?笔者认为,应从思品课的性质说起:

一、思品课注重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有更深的感受,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因此,学生良好的品德更易在生活中形成。所以,我们在上思品课时,应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相结合。

1. 创设情境取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而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所以,思品课堂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有着灵动生气的课堂。在平时的课堂中,利用生活做教材是课堂生活化的展现,并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在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在活动欢乐的民族节日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首选请学生考察、收集介绍我国各民族节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民族的节日的日期、节日的意义、有关节日的故事、节日的活动等,然后再让学生模拟生活,在课堂上进行庆祝民族节日的演示,可播放有关节日的音乐、画面,把学生带入民族节日氛围中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这些节日的意义,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去了解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环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2. 设计活动延伸于生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就是课堂很好的教材。课程设计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让他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社会,然后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探究社会,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教学《浓浓乡土情》这一课时,在学生了解、调查有关家乡的风土人情之后,我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布置学生学做家乡菜,如果不会做的,可以和家长一起完成。当然完成之后,要把自己的做菜过程按照我所布置的表格填好,之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体会。通过这一充满情趣的做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饮食文化,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品德课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自主学习。

1. 以趣为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需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很有必要。如,在教学《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这课时,一位教师让每位学生都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让她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还存在哪些不足,可以改进的设计。此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性,启发学生留意生活。

2. 以动为点,让学生自觉参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让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必然高涨。以一“点”之“动”带全课。“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如调查研究、手工制作、情境表演、办专栏、讲故事等等。

三、品德课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生活性、开放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因此,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课程资源。

1.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教师直接灌输容易让人接受,并且真正能触动人的心灵。如,在教学《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课时,因为学生都生活在城市,所以对交通工具比较熟悉,在上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交通的各种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自己的交通故事,还可以谈谈交通给人带来的便利之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自然而然总结出交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 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多观察,善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能贴进生活、贴近学生;让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吸引学生;让我们的教学更丰富、更满足学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能由校内走到校外,到社会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实践。我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我们完全可以依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用于生活,这也是我们思品课的终级目标。

总之,只要把握住思品课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有别于语文课,就不会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

作者简介:范丽平(1984-),女,南昌大学附属小学,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