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碧水源 “水”中捞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里颇显气势的“碧水源大厦”,谁也不会想到,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如今总资产已逾40亿元的上市公司,就在六年前的2006年,日子过得还相当艰苦:四间房、三条腿的办公桌,20来个人,常常“以一当十”。直到今天面对《中外管理》提到创业时的艰苦岁月,碧水源创始人之一、常务副总裁何愿平,仍然唏嘘不已。
2001年创办碧水源时启动资金仅有40万元,10年间资产增长了1000倍。而目前公司员工逾2000人,技术研发人员逾200人。2011年的财务报表更显示:公司年利润增长率竟高达120%……
创造这样的奇迹,皆因为碧水源在中国抓住了绿色机遇。
污水循环利用?有搞头!
2000年,正值悉尼奥运会期间,当人们都在为各国金牌数量的竞争兴奋不已时,一个中国人却在对悉尼奥运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进行细致考察。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碧水源科技公司董事长,文剑平。
他为什么会对悉尼奥运会的水处理技术这么关注?――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就之一,就是率先在奥运历史上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的是膜处理技术。在详细的考察后,文剑平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
2001年,包括文剑平、何愿平在内的几个曾在科技部工作的老朋友,结成了创业团队,创立碧水源公司。其所专注的领域,正是膜处理。
那时,环保产业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对创业者来说,更属于冷门领域。但碧水源的创业团队在科技部的时候,主管的就是环保技术研发。国外学习经历更让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感染,“悉尼奥运会的这种膜处理技术要是能在中国运用该多好!要知道环保领域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水,围绕水资源的环保大概占到环保60%~70%的份额,如果我们将来能够把污水循环利用,把污水资源化,那在中国肯定是有前途的。”回忆创业时的想法,何愿平说。
其实在当时,他们的想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有一笔账要算的:在1990年代企业排污就已经要缴费。当时的情况是:国家先把排污费收走,如果企业主动建环保设施,国家再根据污染处理情况把钱退还给企业。
那么,如果碧水源公司能够把污水处理设备做起来,市场前景是相当清晰的。
看来,抓住绿色机遇的创业者,都是掌握政策,会算环保经济账的高手。
顽强的种子选手
2001年组建公司后,碧水源创业团队开始研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到了2002年,属于碧水源的产品研发出世。此后,研发,推广,升级,再推广,就是碧水源坚持的路线。但如果如此顺利,也不会出现开头所提到的2006年时的艰辛了。
很快,麻烦就来了。碧水源遭遇赖账:当时北京很多小区在用碧水源的技术,但是经销商提前给了30%的预付款后,等小区竣工了,就赖着不给钱了!
很长一段时间了,碧水源的年销售额最多的时候也不过500万元,但最严峻的时候曾经一年打过11个官司。虽然全赢了,但最终欠款的开发商都是短期项目公司,碧水源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而公司需要拿到回款以继续投入研发,因而这样的市场环境让碧水源举步维艰。
好在,碧水源刚成立时,创业者们锁定的就是国际最新的膜处理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其他人做,这样的先机给了碧水源在艰难中顽强成长的根基。在技术比拼上,他们需要的只是用新技术的优势与传统技术相比较,让客户认识到这种差异性。
而当时的情况是,北京市规定:新开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大于五万平方米,办公楼大于三万平方米,就必需建用于污水处理的中水设施。这样碧水源的产品就派上了用场。尽管因为有些部件采购自国外,导致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但是用碧水源技术建起来的中水设施,占地面积要比传统设施小一半。这对开发商可是极有吸引力的。“要知道,省出来的都是地皮呀!”何愿平介绍说。
就是凭着技术先进性给客户创造的价值,碧水源在迫不得已需要四处打官司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仍然站住了脚。
到2003年,碧水源拿下了一个至今都颇感自豪的工程――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虽然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对于擅长污水处理的碧水源来说,不算难事。但当时有十几家国际、国内公司参与竞标,碧水源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能竞标成功。结果最后被评价为小而精、性价比最高的碧水源拔得了头筹。
这对提升碧水源的品牌是个阶段性的大事。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当时频频要打追款官司的碧水源来说,这可是个大大鼓劲儿的成果。至今,国家大剧院的水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水景之一。
破土而出
到2006年,碧水源通过竞标,又拿下了一个巨无霸级的项目――承建密云再生水厂。这不仅对碧水源,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设计规模为每天处理4.5万吨污水!是我国第一个上万吨的MBR(膜生物反应器)项目,在世界上也是数得着的大项目。
但就在这时候,碧水源最艰苦的一段时期到来了,“一人顶十人使”,就是对当时状况的描述。
“密云这个项目风险挺大的,我们以前做的项目有日处理几百吨污水的,最大的也就1000吨,可这回一下子拿下一个4.5万吨的项目,挑战很大。公司那个时候也就一二十个人,一部分设备我们还得从日本购买。这中间有很多的坎坷。一年苦干到头,没有假期也没有奖金,靠的就是大家想做一番事业的热情和冲劲。”何愿平对《中外管理》回忆,“我们还是把它做成了!”
密云再生水项目竣工后,北京市领导纷纷去密云考察,并且指示北京要大量采用膜处理技术。所以这个硬骨头啃下,碧水源的膜处理技术很快就在北京推开了。
“北京这几年水资源利用的变化很大,比如:现在不建污水处理厂,而建再生水厂了,我们碧水源做了很大贡献。”何愿平对公司创造的社会价值非常自豪。而更重要的是北京市污水处理标准也大大提高,“就是因为碧水源的膜处理技术,北京的污水不再随随便便地排放,而要求处理到地表水标准,这是个飞跃性的标准提升!”
而就在2006年,啃下硬骨头的碧水源引进了4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加上多年努力为膜处理技术打开的市场前景,碧水源终于突破了创业后最艰难的时期,进入快速成长通道。
有意思的是,之前为回款打官司的难题也开始解决:因为随着北京各小区入住率提高,中水处理系统需要打开投入使用,但到这一步不懂技术是不行的,于是开发商的物业公司不得不找碧水源管理相关设施,此时,“钱不是问题”了。
成为“不会赔钱的公司”
进入快车道的碧水源,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亿元,利润也大幅提高。而2008北京奥运会的工程,碧水源也大量参与,比如:建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
当然,在北京承接再生水厂项目此时更是水到渠成。其中“引温入潮”(把温榆河水调到潮白河)的核心工程――污水净化厂给何愿平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MBR工程!
不断克服迅速成长过程中的技术、人才等困难的同时,2009年,碧水源开始向全国拓展,在无锡、昆明等城市,都开始承建再生水厂。而随着进入市场高速拓展期,2009年,碧水源在创业板上市。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创业板是个极其险恶的地方。但上市之后,何愿平发现碧水源在股市上是非常受欢迎的:“那一年的创业板里,我们是市值最高的,也是在创业板里募集资金最多的企业。”
《中外管理》在采访著名循环经济专家王维平时,曾听到这样的说法:在各国股市里,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都是极受青睐的,因为人们认为这是一类不会赔钱的上市公司,“产生垃圾必须处理,不处理政府就得兜着。”
看来碧水源在中国也享受到了这份殊荣。
如今的碧水源,从上市的2009到2011年,已经在全国投资了12个公司,进入全国很多城市。“这几年大概连续保存了80%以上的增长速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何愿平说,“现在很多城市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缺水。北京的地下水缺口就已经达到了70亿立方米,把往后三代人的地下水都喝完了!过去人们说世界各国是为石油开战,也许再过一段时间世界就是为争夺水资源而开战。”
但是,即使对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社会价值充满信心,何愿平仍对国家的水资源政策有所期待:“我们再生水行业不像电动车行业那样是有补助的,也并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这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他感慨:“我们是民营企业,在做政府做不了的事情,期待国家的优惠政策早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