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总体形势好于预期 诸多问题仍需正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总体形势好于预期 诸多问题仍需正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但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2009年我国地区经济的基本形势

(一)各地区经济呈现稳步回升趋势,回升基础不断巩固

2009年,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区域经济分别比上年增长13.4%、12.6%、11.6%和10.7%。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增速加快了1.0个百分点,增幅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中部和东部地区增速分别回落了0.5、0.4个百分点,但降幅分别收窄了1.6和2.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速回落了0.8个百分点,降幅停止扩大。与前三季度相比,中部经济增速加快了1.5个百分点,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加快了1.0、1.0和0.8个百分点。各区域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经济下滑态势得以扭转,经济回升的基础不断巩固。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西部地区增速居四大区域之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前十位省份中,西部地区占5个、中部地区占3个、东北地区占2个、东部地区仅有1个(第十位有两个省份并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8.5%、8.4%、19.4%和53.7%,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比重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此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一年来,中西部地区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和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三)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地区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作为应对经济危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横琴、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国图们江地区、中部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8个区域规划,印发了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多个区域性政策文件。在一年的时间里,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出台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引起的广泛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区域规划与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发生重大变化,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明显加强,发展速度显著提高,迅速成长为引领各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在一定程度上均得益于经济增长极的强力推动,例如:天津在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6.5%,位居全国第2位、东部地区之首;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推动广西经济同比增长13.9%,增速居全国第5位。

(四)各地区投资快速增长,国内消费平稳提升

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促进投资和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23.0%、35.8%、38.1%和26.8%,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速较上年分别加快了3.2、3.5和1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幅最大,东北地区增速比上年回落了7.6个百分点,是四大区域中唯一增幅下降的地区。从投资构成看,各区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部、西部、东北和东部的增速依次为36.8%、36.7%、36.1%和25.0%。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依次增长32.3%、32.3%、30.0%和18.6%。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设备投资增速快,表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对基建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国内消费方面,四大区域的市场销售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位次是: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分别增长19.7%、19.2%、18.9%和17.4%,增速比上年回落了2.6、4.0、3.6和4.0个百分点;但与前三季度相比,四大区域增速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分别加快了0.7、0.4、0.5和0.8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继续大幅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

2009年,全国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20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与前三季度相比,降幅继续收窄,缩小7.0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3.3%、21.7%、14.3%和16.4%,与前三季度相比,降幅分别缩小了7.0、6.7、8.3和5.2个百分点。出口方面,全国实现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6.0%,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5.3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出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4.5 %、29.0%、20.6%和26.4%。其中,东部地区降幅比前三季度缩小了5.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8.3%,预示我国的出口需求正在逐渐恢复;其他三个区域的趋势与东部类似,出口有所下滑,但降幅明显缩小。进口方面,全国实现进口总额为10055.6亿美元,下降11.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了9.2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1.9% 、11.1%、4.4%和2.3%。其中,东部地区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占全国的88.1%。其他三个区域进口趋势与东部相似,增速仍有所下滑,但降幅均不同程度收窄。

(六)各地区产业构成趋向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2009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明显上升。从第一产业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6.6%、13.9%、13.8%和11.6%,同比分别降低0.2、0.7、1.8和0.1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9.6%、50.4%、47.6%和49.9%,同比分别下降2.1、0.5、0.5和3.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3.8%、35.7%、38.6%和38.5%,同比分别上升2.3、1.2、2.3和3.2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表明,在应对国际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中央关于“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区域合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地纷纷推出了本地区应危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一项重大举措,与以往相比,区域间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产业区际分工趋于合理,区域之间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一年来,跨省区的党政领导互访日趋频繁,一揽子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订,一些新的区域合作组织和形式不断涌现,区域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产业转移力度明显加大。“抱团取暖”、合作交流成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效手段。区际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有关省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中亚地区、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机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二、2009年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各地区经济尚未根本恢复,外部经济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2009年,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只有西部地区增速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仍未达到2007年的增长水平,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危机之前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外部环境方面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根本消除,银行慎贷惜贷状况仍难以根本改观。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威胁着世界经济复苏的社会基础。新增流动性大量涌入虚拟经济,国际社会通胀预期有所增强。上述情况,仍将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全面恢复。

(二)区域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与出口驱动力严重不足

总体来看,2009年各地区投资增速已处于高位,受中央投资规模难有较大增加、银行贷款更为审慎、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压力大等方面影响,2010年各地区投资增速有可能放缓,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恐难以为继。在国内消费方面,2009年四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均出现了明显回落,城乡居民收入短期内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消费潜力最大的农民群体购买能力有限,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效应也呈递减趋势,扩大消费仍面临不少制约。在外贸出口方面,由于发达经济体需求继续疲软,加之针对我国的贸易争端有所增多,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三)中西部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地区经济发展仍不平衡

虽然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略有提高,但东部地区目前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从其他经济指标比较来看,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总和的比例分别是:第一产业增加值1∶1.75,第二产业增加值1∶0.86,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2,进出口总额1∶0.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6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0.96,财政收入1∶0.7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除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于自然因素和国家政策扶持高于东部地区外,其他方面均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人才、产业、资金等资源要素仍大量向东部聚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依然较为薄弱。

(四)区域合作内生动力不足,产业梯度转移缺乏强有力机制推动

当前,为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地区依然把 “保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的重点仍主要放在投资规模大、产值利润高的行业,区域分工意识不强,开展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不强。同时,区域间尚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和法律约束,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对资源配置的随意性较大,难以从区域协调角度进行决策。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趋同迹象,区域性经济中心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城市之间开展区域合作的动力不足。

(五)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随着产业转移活动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中西部地区环境容量压力有所增加。同时,不顾及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各地区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普遍存在,个别地区甚至为了经济增速而放低了环保要求,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已出台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实施工作,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继续采取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开发模式,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宁夏、青海等省藏区、广西等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使区域开发在空间上趋向协调,努力形成各地区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保持投资适度增长,进一步调整投资重点和方向

继续发挥投资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不同区域的投资针对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更多地转向改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地震灾后重建等民生和公共事业领域;对中部地区要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重点向“三农”、基础设施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等方面倾斜;对东部地区的投资更多地转向扩大消费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领域,侧重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集群、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东北地区要将投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振兴及提高粮食产能方面,同时注重改善民生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的投入。

(三)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提高引进和利用外资质量

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细化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外资指导目标和区域性政策,重点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沿海、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中亚、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

(四)努力发掘扩大内需潜力,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从区域来看,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中西部;从城乡来看,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有利于拓展内需增长和经济发展空间,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在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其与地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提高低保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实施刺激汽车、家电消费等政策,扩大居民特别是新增市民的消费需求。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和户籍制度等方面配套政策的改革。

(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区域产业结优化升级

各地区应积极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东部地区应率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转变,形成新的和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应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部发展中应注重调整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探索实施资源就地转化战略,延长资源加工产业链,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和旅游等产业。东北地区应加快落实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六)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平台,引导产业区际有序转移

各地区要抓住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各级政府、区域组织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区域合作的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性文件,加快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成功模式。认真总结对口支援的成功经验,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七)坚持倡导科学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

在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强调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鼓励东部地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低碳经济、海洋经济等方式,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抓紧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增加地区财政收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下游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

(执笔:杨荫凯、杨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