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特征、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特征、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供给特征成因未来发展趋势对策,为未来小康社会建设中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需求水平受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且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体育供给表现出总量不足,市场主体不成熟及市场管理不规范和缺乏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等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有助于体育需求与供给发展,并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体育需求文化体系。提出了今后20年体育需求与供给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转型期;体育需求;体育供给;成因;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1-03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Future Tend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LI Feng-xiang,WANG Xiu-xia, LIU Wei

(P.E. Institut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questionnair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future tend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future well-being socie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Chinese sports demand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social economy. The level of sports consuming is ascending, but it is still low and imbalanced. There is not enough general quantity of sports supply. The main body of market is not mature. There is the lack of marke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and sports management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being society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The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of sports demand will gradually be set up. At last,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future 20 year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sports demand; sports supply; causes of formation; well-being society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1、2003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等各类经济学书籍在互联网上,下载了相关文献资料200余篇,专著40余部。

1.2 问卷调查法

选择了上海、沈阳、西安、郑州、成都、长沙、厦门、吉林、兰州、广州、福州等11个城市各发放问卷300份,共发放3 300份。其中上海、吉林、郑州、成都、兰州、广州、福州7城市,发访问卷2 100,回收1 869份,回收率89%,有效问卷1 682份,有效率90.2%。问卷可靠性系数达到0.88。

1.3 比较分析法

对1996年、1999年、2003、2004年上海、吉林、郑州、成都、福州、兰州、广州7个城市居民的家庭月总收入、家庭体育消费等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了解转型期我国城市居民随GDP增长,体育消费的变化情况。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特征2.1.1 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发展不均衡,且消费水平不高,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限 2004年上海、吉林、郑州、福州、成都、兰州、广州7城市家庭体育消费平均为682.63元,比1996年增加375.89元,8年间总增长率为122.54%,年均增长率为15.32%;从表1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图1),家庭体育消费增长水平随家庭月总收入、个人收入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大大小于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图2)。

而且,各城市间的体育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

资料来源:调查结果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及《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3]有关数据比较计算所得。

然而,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例还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转型期有效体育需求不足,决定了以体育消费为基础的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1.2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的层次性明显

从居民的体育消费层次、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看, 消费层次可划分为4类,即微体育消费类(全家体育消费额100元以下);弱体育消费类(全家年体育消费额为101~200);强体育消费类(全家年体育消费额为201~600元);高体育消费类(全家年体育消费额为601元以上)。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呈两头低(人数少),中间高(人数多)的态势,这种态势符合转型期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事物发展的逻辑。不同类型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及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年龄对体育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21~45岁年龄组居民平均体育消费额最多,60岁以上年龄组居民平均体育消费额最少;职业对体育消费额有显著影响(表6):离退休和农民体育消费额最少,与其它所有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教科文、服务人员的体育消费额居中,管理人员的体育消费额最高,与其它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之所以体育消费呈每年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高收入一族的拉动引起,而低收入者对体育消费的增长贡献不大。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需求主体的角色位置决定其消费需求的不同。

2) 收入差距决定了消费水平的层次性。

此外,地区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造成了体育消费畸形发展。郑杭生(2002)[7]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指出,198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为1.15:1:0.88;到1995年扩大到1.42:1:0.97。2000年东部城镇收入最高的省份是西部最低省份的2.45倍。农民收入东、西部最高与最低的收入差为4.67倍。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低收入人口在西部地区集聚,造成体育消费幅射、扩散能力差,体育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西部地区开拓体育消费市场所需的各种资源、资本、人才源源不断地向东部地区注入,体育市场体系难以形成,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十分有限,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东、西部失衡。

2.1.3 体育观赏消费需求的兴起是转型期体育需求发展的重要特征

我国“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起步于1980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万宝路网球精英大赛”,之后,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广大群众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日渐火爆。“作为‘观赏型’体育消费之主体的体育观众,在这里买到了平等、欢乐、时尚、朋友、感动、交流、荣誉感、成就感等社会心理的各种不同需求的满足”[8],从而形成了观众进行观赏消费的复杂动因,预示着一种新的大众体育文化的形成。

2.1.4 以彩票为龙头的博弈性消费需求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彩票把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机的结合起来,短期内可以筹集到大笔体育经费。体育彩票经营管理一系列相关环节包括彩票的设计、印刷、宣传、发行、销售、管理等,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3 转型期我国体育供给特征

2.3.1 供给市场主体不成熟

供给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市场反应速度慢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弱等方面。目前我国体育供给市场一味追求高利润,很少考虑收入层次的差别,供给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一方面某些体育消费需求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消费品的供大于求。与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廉价的健身消费项目,如羽毛球、篮球、游泳等,社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

2.3.2 体育供给总量不足

我国自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的宏观背景对体育市场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不仅是对体育需求,更重要的是体育市场投资减少了。以体育场馆为例,调查表明,从1996年以来,一直存在数量不足,现有设施利用率低、开放率低的问题。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90多万个体育场馆,开放和半开放的只占总数的41%[9]。

2.3.3 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高等体育经营人才匮乏

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式条条管理按照原有体制有强化的趋势,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督、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项目市场的壁垒过高、进入的成本过大。

另外,我国体育经营者、管理人员及体育中介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市场发展的“瓶颈”。由于市场是最典型的体育商务活动,体育管理、经营及中介人员作为观众和市场联系的纽带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懂经营、懂法律、会管理的体育相关人才无论在“质”和“量”上都还不能同国外某些国家相比。

2.4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特征成因分析

2.4.1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社会经济环境

2.4.1.1 转型期我国GDP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体育需求与供给发展的根本前提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体育需求与供给乃至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经济转型以来,中国体育市场有了长足发展,无不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着巨大的关系。

2.4.1.2 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我国经济条件决定了体育需求的发展有限

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化。因此,尽管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对个别城市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比较明显(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但就全国来讲,在现阶段通过体育消费来明显或比较明显地刺激消费需求、刺激就业的作用不会太大。用第三产业,包括体育消费、服务消费来解决我们目前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2.4.1.3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居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

孙凤(2002)[10]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不确定感受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测度,得出的结论是转型期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帕累托性质,使得制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消费者支出有显著的负效应,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消费支出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的体育消费需求。转型期我国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工不足,甚至亏损增加,下岗失业者增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滞后,人们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消费者为了应付将来的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边际体育消费倾向下降,形成紧缩效应。这意味着,我国的有效体育需求的发展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到限制。

2.4.2 影响我国体育消费需求与供给变动的诸因素

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体育需求的因素进行R型因子分析,获得了五类影响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子,分别命名为:经济类因子、保障类因子、供给类因子、环境因子和社会心理因子。

3 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有助于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发展

小康社会的实现将在经济、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保障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增长。新世纪我国体育区别于20世纪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生力量,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为这一新生力量增添了活力。

3.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使我国逐渐形成特有的体育需求文化体系

新世纪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是:体育消费需求逐步上升;消费的目的是现代人对幸福、健康、长寿的追求;消费的要求是有选择地消费、和谐地消费,是包括物质、精神、服务全面的消费。这种选择性、和谐性、全面性的体育消费,实质是向“科学文化型”的体育消费转化的过程。这种“科学文化型”的体育消费,将随着我国20世纪末“两大目标”的实现以及“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而逐步形成我国特有的体育消费文化体系,体育需求将越来越成为时尚。体育消费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体育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3.3 实物、观赏、参与娱乐消费日益旺盛 ,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更加突出

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成为推动我国全民体育需求与供给发展的重要动力,将使我国形成全民体育的新格局。第一,实物型体育消费如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需求将继续增长。第二,观赏型体育消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第三,参与健身娱乐消费出现大众化、普及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部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体育劳务和服务项目正方兴未艾,特别是一些健身娱乐场所和健美锻炼、咨询、辅导等有偿服务形式的不断涌现,必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3.4 发展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对策 1)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2) 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3) 增强居民消费意识,积极培育消费主体。4) 完善体育服务体系。5) 合理制定体育消费品的价格。6) 充分借鉴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调整我国体育经济政策。7) 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隋路.试论面向社会经济转型的体育经济政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5:8-9.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

[3] 孔文清.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

[4] 左从现,方新普.试论体育需求和体育供给[J].体育科学,2000,20(6):19-21.

[5] 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6,169.

[6] 于振峰,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9-10.

[7] 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7.

[8] 李明.对“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初步理论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3):20-23.

[9] 顾静.我国六成体育馆闲置[N].竟报,2005-7-15.

[10] 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