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怜身是眼中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怜身是眼中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开篇对王国维这首词逐句的品味和阐释,到最后的“点题”,引出作者认为这首词中最重要、最有分量的一句话――“可怜身是眼中人”,并对王国维的性格、思想和气质特征进行解读,行文流畅、细腻,一气呵成,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善于思考的特性,直至最后一声哀叹,全文尘埃落定,只剩一丝渺茫的气息在空气中寻找它最后的归属地。

这首词闪现了禅意与哲学的光辉。

天晚黄昏,夕阳西下,落日一片苍茫。山寺景物在夕阳之下渐渐变得朦胧。在这时,作者吟出了“山寺微茫背夕曛”的词句,即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基调。“飞鸟不到半山昏”,即写飞鸟急归巢的景象,令人联想到李白《菩萨蛮》中的那句“宿鸟归飞急”。在古典诗词中,落日、宿鸟归飞原本多为凄凉的景物,如宋诗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的思乡,以及马致远《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极具代表性。然王国维的这两句“山寺微茫背夕曛,飞鸟不到半山昏”却一改此调,而是以一种悟道的心情,在客观的角度,写下了夕阳之下山寺、飞鸟之景。这在下一句“上方孤磐定行云”中有了进一步的体现。磐,是佛寺中常见的铜制乐器,声音可以传播很远。山寺最高处的磬声响遏行云,而无任是人还是天上的行云都在这悠远的磬声中入定。“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一切都在静如止水的心境中静默了。

整个上阙未曾提及半点情感,仅是通过对于山寺黄昏时的三句描写,将人的心境均提升到了一个禅意入定的境界。这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被称为“造境”。王国维本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引他的话来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只有如他的修为境界,方能使上阙有这样的境界。

至下阙,“试上高峰窥皓月”,又将视野一转,已是月升。攀山登顶,凝神向天际张望,但见已是皓月当空。登高临远,窥望明月。其实,作者想要窥望的,又岂止是明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居高临下,不经意之间,顿悟一切。看清远近之巨细之物,众生生死之状,人间万物无非在滚滚红尘中而已。然在顿悟的同时,却猛然惊醒,“可怜身是眼中人!”啊!原来,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也在红尘的欲望中苦苦挣扎,纷纷扰扰,忧患劳苦,不能自拔。

全词到最后一句,才将主题点明,一句“可怜身是眼中人”包含了多少辛酸苦楚,多少无奈忧愁啊!每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深切无奈地叹息。

王国维这首词,很清楚地将他忧郁敏感的文人气质和书生气质呈现于我们面前。他博通古今,将中西方思想精华集于一身,又致力于儒学诸子的研究,一生学术三变,涉及多个方面,可谓是近代的博学通儒。而他早年向往西学,欣赏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其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对他一生影响尤深。以他聪慧的天资,忧郁的性格以及敏感的气质加之悲观主义思想,使他常常沉浸于对人生的思考和苦闷之中。一个敏感多悲愁的文人,在残酷的现实中,亲见理想和希望的破灭,在致力学术的研究中,又未能寻求得对人生矛盾与痛苦的解答,反使自己陷入更大的苦痛之中。以致于最后的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沉而死,并留下绝笔“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有人说他是“殉清”,有人说是“殉文化信念”,又有“罗玉振逼说”、“性格悲剧”等说法。其实无论如何,这都与王国维本人所处的矛盾中的痛苦挣扎及忧郁悲观的个性有很大关联。而这一点,在这首词中亦有很明显的体现。

面对死亡,王国维至少是冷静的,“今日干净土,惟此一湾水尔”。他的偏激和固执使他将事物看得绝对化,无法从矛盾中解脱出来。身在红尘不由己,苦寻净土而不得。于是终效屈子自沉,以求解脱,使得无数人扼腕叹息。

其实他的死,并不是因为看不透,而是因为看得太透彻,才看出了太多的矛盾和痛苦。正是因为“开了天眼”,看透了红尘,才看出了“可怜身是眼中人”。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人,这是最深层的无奈,是解不开的结。

不想就这一点多评论什么了,或许只有如屈子、静安这样的人才能选择这样的结局,惟有这样的结局才配得上这样的文人。这不是宿命,却已注定。

唉!可怜身是眼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