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课外阅读教学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积极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外阅读教学;审美意识

纵观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传统的技能训练观认为阅读是掌握一套技能,即:阅读能力是由一系列技能组成的,每一项技能经过反复操练就可以掌握。传统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以提高其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为主旨。

1. 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阅读感悟性的特点,也就是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保持充沛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心灵的感觉;同时也要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清晰地再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作者选取什么,作品中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的得失何在……。都需要读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作者、读者彼此相通,共振共鸣的过程。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体察到作者的“用心处”,从中学习观察、选择、描绘、记叙、书写、推断的方法。

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我们的教学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对象,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对象的教育。所以,张扬阅读个性是课外阅读教学的正确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个性呢?

首先,激发学生投入情感,置身于作品之中,从而体会阅读的乐趣,提高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作品的魅力。文学也是人学,要理解作家的情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去充当一个角色,用换位法去体验,在体会角色的过程中受到触动,从而提高课外阅读作品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抛开阅读“应试”的功利目的,树立更高层次的阅读目标。过去课外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试,指导学生时也是以试题模式作框架,考什么分析什么,将阅读的整体感知过程破坏了,变成了大小的试题模型。学生只关心从文中什么地方找到答案,做完了卷子,对文章的内容很快就淡忘了,没有在内心留下自己感悟出来的情感体验。所以课外阅读能力能否提高,还要看树立的目标是否是高层次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摆脱应试的束缚,不要把课外阅读当成应试的敲门砖,陷入狭隘的死胡同。在教学中更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外阅读教学中,通过思考、讨论、表演等形式,从多种角度去感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传授美得知识,艺术审美能够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自觉地探索语文的未知领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是一种感性教育、人格教育,是通过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呢?

首先,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意识。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一张名人画像会激励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而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到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同时,审美意识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其次,让学生扩展阅读,提高品位,从而培养审美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外阅读要体现自由性。

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 的作品。是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尤其要引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课外阅读的终极价值。

3. 发展学生的创造阅读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创造性课外阅读能力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要靠教师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阅读能力呢?

首先,引导学生对丰富的语言进行长期积累。创造离不开积累,它需要一个学习、酝酿、积累的渐进过程。

创造性阅读必须以接受和积累为前提。广义的积累性阅读不限于语文学习,而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阅读,它包括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有人指导和自主选择、纸本读物和非纸本读物、有字书和无字书等等。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就像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再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人际交往中,积累真切的生活体验,就像植物吸收水分。丰富生活阅历和积累阅读感悟,是创造性阅读的根,根扎得越深,根系越发达,才能枝繁叶茂。

其次,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孔乙己》一文,对于孔乙己的形象分析,有的同学认为他是可悲的,有的同学认为他是可恨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审美情趣是多样的,心灵世界是立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供鲁迅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为参考,同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可能开放自由。

再次,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空白”指的是作品以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珍珠鸟》结尾写到“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在这里只短短的一句,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美好的境界”是怎样一种境界,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敢于质疑问难。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不满足提出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如《百草园》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对学生来说“似乎确凿”应该是自相矛盾的词语,但只要认真阅读,就会发现这两个词用在此处,正表达了鲁迅对百草原的那一种特殊感情。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释疑,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同时,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再创造。

总之,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和高尚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一旦学生具备了完美的人格,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质。课外阅读教学是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教学;是充满智慧、充满审美意识的教学;是充满想象、充满活力的教学;同时它也是主客体内容环境高度统一的最高层次的完美和谐教育, 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有了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原理》主编:柳海明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主编:苏立康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