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批劳动力外流。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移居到城市或到城市打工生活,留下了大量的老、弱、孕、孺在农村。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证的原则,文中笔者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劳动力迁移负面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的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同仁相互学习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斧正。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城乡一体化;社会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公证的原则,成了阻碍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家庭保障功能正在急剧弱化或丧失,而农村社会保证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如何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机制,保障留守老人应有的合法权益,成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入户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到11390人,同比增长了8.8%;2004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1823万人,同比增长了3.8%。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3.8%。这些劳动力外流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据相关报道显示,2006年国内留守人口的规模已达1790万人[1]。目前,国内留守老人纯在的主要问题[2]:

(1) 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因子女外出务工而明显改善,生活只能维持温饱,贫困现象非常普遍: 研究发现,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只够或甚至并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隔代监护现象大量涌现,留守老人的教养负担不堪承受,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令人担忧: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调查发现,留守老人隔代监护的比例高达56.5%。其中48.2%的留守老人同时监护2个以上孙辈,有的竟多达6、7个。进行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55.3%的隔代监护老人反映劳动负担过重。孙辈的管教、安全等也会增加留守老人的心理压力。部分留守老人还需要负担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费用,出现代际经济的逆向流动,加重了老人的经济负担。

(3)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使农业生产呈现老龄化趋势,并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可能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老年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目前80.6%的留守老人仍下地干活,其中包括很多中高龄老人。59.9%的留守老人耕种着外出子女的土地,55.2%的留守老人家庭的耕种面积不低于2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10亩左右。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沉重不堪。

(4) 子女赡养“重”物质而“轻”精神,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内外均很难得到满足:精神赡养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农村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子女外出务工更减少了留守老人能够从家庭中获得的精神慰藉。研究发现,外出子女通过回家探望、打电话等方式带给留守老人的精神安慰十分有限,代际情感交流缺乏,双方对彼此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

农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如安全问题、弱势问题等,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为盗贼的目标[3];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

二、 解决对策与思路

目前学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思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 完善社会照料网络与农村社会福利。

强调改善代际关系,重视基层的照料作用,通过建立留守老人互助协会等老年人组织,构建农村社会照料网络,完善农村社会福利等[4]。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以保障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必须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结构,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留守老人的各项权益;[5]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6]

(三) 制定合理的经济供养、养老金交纳等经济筹措方式。

在保证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目的之上,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和政府按个人交纳费用给予相应配额为辅的方式。在收取养老保障费用上,以政府配额为引导,以类似城镇住房公积金的方式收取。

(四) 精神慰藉

调查显示,子女外出务工以后,与老年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是电话联系,电话成了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电话普及率的平均水平达到34%[7],考虑到东西部农村的巨大差异,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村电话普及率应远低于这个数字。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为加强留守老人和外出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为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创造条件。

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突发期,尤其需要对这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引发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既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并且可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杜娟,杜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2)。

[2] 2008年1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历经两年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重要成果。

[3] 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J].农业考古,2006(6):336-339.

[4] 杜鹏,丁志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

(6).

[5] 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厦门市个案的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

[6] 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7] 此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