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人种地”难题下的现代职业农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人种地”难题下的现代职业农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久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传统农民)而不是以“farmer”(职业农民)称呼中国农民。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从职业的角度来界定农民的概念。有关部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劳动力资源上亿人,其中约有1.5亿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者大多为老人和妇女,农业劳动力客观上处于“紧缺”之状,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工数量急剧递增,每年有千万之众,而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青壮年农民却愈来愈少,呈递减之势。二是结构失衡,素质堪忧。进城务工者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优势明显,而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者,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技能低下。三是农业用工后继乏人。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大多为90后,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憧憬都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圈,享受与城市同龄人一样的生存生活方式。因此,这些群体普遍选择“跳农门”,而务农农民则成为有想法、没办法,有意念、没行动,整体素质不高的“低洼之地”。

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有效之举,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战略考量。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提速,要想尽早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于人才的积累,基础在于务农人员素质的提升。为此,当务之急是在广大农村坚定不移地实行好土地流转制度,让一大批高素质有技能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其次,因地制宜,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明确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让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教授说:现在许多地方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以老人为主,2010年我们对10个省市20个村庄调查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30%,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57岁。这种年龄构成与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期望相差太远,也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潜在威胁。而要吸引具有现代观念、掌握现代科技、懂管理的人才去支持农业和从事农业,不仅要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开发与培养机制。这个机制至少应该包括职业农民的培养、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和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培养职业农民,或者说是让农民逐步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他还指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 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其主要对象是农村地区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农村承包大户和家庭农场继承人,致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村青年,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青年,以及致力于农业科技开发的农村青年。

此外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内容上要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的倾向,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地区特色农业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除了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经营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进行全面的农业教育,包括农业功能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业政策以及农业法律教育等。在教育体系上,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样化的职业农民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诸如农民培训中心、农民培训学校、培训农场、农业广播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村青年俱乐部、农业教育电视台、农业网络及农业刊物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网络。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为农业、农村培养实用人才。

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社会环境,就目前而言,为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迫切需要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环境条件:

第一,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成的法律环境。

第二,充分的社会尊重。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三,良好的学习氛围。职业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农业教育。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职业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为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有效的培训与教育服务。

第四,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新的城市市民的同时,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了2012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