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疑·品析·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疑·品析·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

【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

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困惑。

(生答略)

师:我也有个问题。老师昨天晚上把这篇文章读了几遍,在找一个字,你们猜猜我在找哪个字?

(生举出:冷、苦、穷……)

师:这个同学与我心灵相通。我不明白课题是《穷人》,通篇却找不着“穷”字,难道作者搞错了?

生:没有。作者写的确实是穷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西蒙也是穷人。

师:哦,你能通过读文章解开我们的困惑吗?在读之前,想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播放凄美的二胡曲《睡莲》)听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凄凉、凄惨。

生:悲凉。

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生:我用心聆听,从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的。

师:音乐可以用心感受,读文章呢?

生:精心阅读,要读进去,与作者进行心与心交流。

师:要感受文章里的丰富情感,就需要用心读进去,还要想开来。轻声朗读或者静心默读,进入文章,走进人物的心灵。

【片段二】品词析句,扬起片片帆

生:“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从这句话中,我看出桑娜家里很穷。

师:简单地说,关键词是什么?

生:补、破。

师: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张帆用了很久,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他们夫妻多想再买一张帆,可是他们太穷了,买不起,只能补了再补。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进去,想开来”。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继续说说在桑娜家还看见了什么。

……

师:我们已经走进了桑娜的家,看到了补了再补的“破帆”,老得不能再老的“古钟”……我们也随着桑娜的脚步看过了西蒙家的阴冷潮湿、了无生气。强烈地感受到桑娜家——

生:穷苦。

师:感受到西蒙家——

生:更穷。

师:在这个海边的小渔村还住着很多渔民,你们是否看到了桑娜的其他邻居?还有桑娜的亲戚家、朋友家,又会是怎样的呢?

生:肯定也是破旧不堪、穷苦不堪的。

师:你能不能也不用“穷”字,用想象把他们的穷描绘出来呢?

生:简易的小木屋到处都能灌进风来,在海边摇摇欲坠。

生:母亲和孩子们蜷缩在唯一的一张木板床上,眼巴巴地看着门外。

……

师:是的,这就是当时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看来同学们真的读进去了,才有了这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这就是文学的魅力,里面蕴含着一个丰富而广阔的世界。

【片段三】感悟文本,划出道道痕

师:同学们的点拨让老师恍然大悟,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可见穷困之景。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明白:桑娜家和西蒙家就只有“穷”吗?

生:不对,因为——

师:让我们再次读进去,走进桑娜和西蒙的家,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回读课文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生:我感受到了桑娜家里的温暖。

生:我从“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看到了桑娜的勤劳。

师:你能把这温馨的气息用琅琅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吗?(生读)

生:我从“没什么可抱怨的”看到桑娜的满足。

生:从桑娜深夜去看她的邻居西蒙,可以看出她的善良。

生:西蒙临死时对孩子的无限牵挂,让我读着、读着都想落泪了。

师:那是你对穷人充满了同情与关怀。还有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对吗?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感人的细节描写。(生读)

师:穷人真穷,只能勉强度日,他们挣扎在脆弱的希望中;但穷人又不穷,跟那些为富不仁者相比,他们多了许多让人感动的温情与善良,多了一份不轻言放弃的勤劳与坚强。

【赏析】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金老师以问题切入:“我不明白课题是《穷人》,通篇却找不着‘穷’字,难道作者搞错了?”“桑娜家和西蒙家就只有‘穷’吗?”这两个问题既提纲挈领又层层推进,删繁就简直奔主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画关键句、找关键词语,“读进去,想开来”,走进穷人的家,走进文本的时代背景。“破帆”“古钟”“稻草铺”“旧头巾”等词语,在学生的读读、议议中一一呈现时,就像一幅幅丰富鲜活的“穷家图”素描,勾勒出一个个清晰的旧俄社会的轮廓。金老师培养学生找“关键词”品读人物,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特级教师高林生曾经这样风趣比喻:学生和文本如一对“恋人”,教师就是他们的“媒人”,当“媒人”介绍“对象”互相认识后,“恋爱”就该由学生和文本去谈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听不到热闹的齐读,没有激烈的争辩,也没有装腔作势的演练,只是多了一份淳朴亲切的感受,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享受。在自由初读时,学生将文本读出了“一条线”,文本的整体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在读文、画词中,学生抓关键词句将文本读成了“一幅画”,穷人的生活再现于脑海;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把文本化成了“一片情”,让它的价值植根于心灵深处。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学生实实在在地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完成了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市莲花县升坊镇江口小学)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