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本文试图论述:古诗词教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审美愉悦,调动情感让学生感知古诗词中的各种美。

中职古诗词审美愉悦古诗词教学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先认字后释词再读句子注解已成为古诗词语言教学中的通用模式。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学习往往止步于对工具书、教材注释的记忆,却不会主动去思考、去体会、去玩味。工具书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标准答案代替了对语言的个性理解。文本是文本,学生是学生,两者永远是两条平行线,产生不了共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审美愉悦,并且调动情感让学生感知古诗词中的各种美。

一、以古典的吟诵品味式的语言学习代替现代的工具性、程式化的语言学习

古诗词是一种精练的文学艺术,惜字如金,其因为语言精练而产生的“留白”往往留给我们无限的品味空间。同时,由于古诗词长期受“言不尽意”理论的影响,往往“多隐约委婉,不肯明言”(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这就决定了阅读者只有反复吟诵,反复揣摩才能体味出诗词文字之外的“味道”,而古诗词也就是在这吟诵声中绵延千年、传承千年的。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吟在今天的课堂已很少使用,但诵,却经常出现。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这个法,我觉得就是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已到,眼口岂不到乎?”这个理论,我认为仍然适用今天的中职古诗词教学课堂。

那么,如何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呢?

1.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熟的过程中自主、初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并自然记忆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将时间多留些给学生,让学生“心到、眼到、口到”地反复诵读,反复揣摩,鼓励学生自主地去诗中探究,只要学生有心去理解,或多或少都能懂得一些它的含义。不仅如此,“心到、眼到、口到”的反复吟咏,还能让学生在反复中自然形成记忆,并沉浸于古诗词中体味揣摩,久而久之,学生在吟咏中自然得趣,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就自然熟悉得“如若己出”了。

2.点拨学生读出韵律,读出韵味。先秦诗歌,多为四言一句,反复吟唱,如《诗经》中的《蒹葭》,对于这样的诗句,一般处理为两个音节一停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整齐划一,节奏简单而分明;五言、七言古诗则一般多为三个节奏,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这种规律性的节奏,同时点拨学生去留意押韵产生的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声调平仄搭配产生的、章节的回环往复,学生即可在这样的诵读中自然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3.诱导学生读出意境。中国古诗词佳作中,作者并不会把他所要告诉读者的景物全部表现在用文字表现出来,而总是要“隐”三分、“藏”三分,这种含蓄为文的的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崇的一种美。因此诵读过程中,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借助想象,用声音把无声的文字化为可感的形象,在眼前、在头脑中幻化出诗词文字之外的“画面”和“意境”,才让学生体会文字之外只可意会的部分,才能更深地领会诗词中蕴含的意蕴和情感,才能获得更多的的愉悦和满足。

二、调动情感,善于发掘文章中的各种美

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都从各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使学生在祖国文化瑰宝面前受到强烈的震撼,形起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形成感受美、鉴赏美、以至创造美的能力。

1.挖掘语言特色,采撷形式美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历朝各代,均有美丽的奇葩绽放。各种体裁,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犹如步入琳琅满目、珠光宝气的殿堂,让人叹为观止;又如踏访山林,既聆听溪水淙淙,又闻惊涛拍岸,恍如置身至境,真是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如《劝学》一文,多用排比对偶句式,又善用比喻,句法简练绵密,语言质朴,很有论辨色彩,使文章读起来气势浑厚说理透彻。如李白的《将进酒》全篇大起大落,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对文章的的语言形式深入挖掘和分析,自然学生在欣赏文章时能未成曲调先有情,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2.分析人物形象,感知形象美

在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忠心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诤诤誓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这些人物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深明大义智勇兼备的蔺相如,忠勇不二知错善改的廉颇,,礼贤下士顾全大局的信陵君,足智多谋重义轻生的侯生,多谋善断儒将风度的周瑜,自负奸诈多疑的曹操……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