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别人家孩子”误了你家孩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一则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热帖引发众多学生的共鸣。“我在我妈嘴里是最差劲的,好像她恨不得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多数网友均表示恨透了这个虚幻的攀比对象。
调查:家长多把“别人家孩子”挂嘴边
记者随机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20多位学生,仅有两位称父母很少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抱怨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
更有不少网友和学生表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到了大学,比的是证书;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甚至择偶……
网友们给“别人家的孩子”找了不少形容词,比如:神通广大、人格完美、虚无缥缈、宇宙中最强大、宿敌般的人物……
案例:中学生被比出心理问题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些地方,已经诱发了个别孩子的心理问题,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老师就曾接触过。
两个妈妈以前是同学,两个孩子又同班念书,所以成为妈妈们比较的对象。谁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超过自己的孩子,脸马上拉得老长。到了初三,其中一个孩子的成绩渐渐落后,便再也不愿去上学了,并说“我要去杀了那个妈妈嘴里的孩子”。
“十个父母有九个是这样的!殊不知,这样的比较让孩子很受伤。”专家陈默表示,反复比较容易造成孩子“高竞争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在上海市静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小文看来,家长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孩子好,希望让孩子“知耻而后勇”,而其实,这些都可能强化孩子对自身弱点的逆反情绪。
陈副主任建议:做父母的应该多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比较”――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拿孩子这次的成绩和上次比,比较孩子的新优点和改掉的坏习惯,这样更实际。
他提醒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们:任何别的孩子的成功案例仅供参考,决不能试图拿来复制,更不要再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你家孩子的“宿敌”。
(据《新闻晚报》)
给孙子当“修理工”
小孙子两岁多,每天都在自己的玩具堆里玩得不亦乐乎,而且经常把那些声光玩具摔成“哑巴”和“瞎子”。于是,我主动承担起玩具的修理任务。
准备了电烙铁、万用表、万能胶、钳子、螺丝刀、剪刀等工具,我以为简单动动手,就很容易让孙子的玩具起死回生。然而,在实际修理时还真不那么简单。玩具的连接线断了,焊上就可以了,可如果玩具中的集成块或者电阻、电容坏了,就有些费事了。每当我把修好的玩具拿给孙子,他都会双手合十连说“谢谢”,此刻我还真有点成就感。
老伴说:
“你的书房快成孙子的玩具修理车问了,干脆就任命你为孙子的玩具‘维修工程师’吧?”我说:“书房成车问,挺有情趣的,给孙子当修理工也是不错的工作呀!”不厌其烦地给孙子修理玩具,孙子和我越来越亲近了。他还总是拉着我的手,让我和他一起玩玩具。
别说,和小孙子一起玩,还真找到些童年的乐趣。看到一件件修好的玩具,在孙子手中玩来玩去,特别是看到他那高兴的神情,我非常快乐。
(据《晚晴报》文/耿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