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固定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固定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采用传统的外固定结合针刺治疗第一掌骨底部骨折20例,并设有20例只进行外固定的空白对照组,并对患者的骨痂生长、骨折消失及功能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随访观察。结果显示:针刺能促进活血消肿、化瘀止痛等作用,并对促进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骨折;针刺疗法;骨折愈合

【中图分类号】R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57-02

祖国中医认为针刺能温经通络、活血行气,而骨折以后则血气双瘀,经脉不通,依据祖国中医传统理论,外固定后亦能加剧局部血气双瘀,因此我们设计了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后外固定结合针刺疗法并观察其疗效的临床研究。本研究以肿胀、疼痛、骨痂生长、骨痂强度及功能恢复等作为观察指标,自2010-2012年对40例住院病人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病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18岁。平均35.6岁。骨折左侧10例,右侧30例。均为伤后1周内入院,无严重并发症,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者。

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针刺组20例,空白对照组20例。并记录结果。

2 治疗方法

2.1 外固定方法

复位后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远端桡背放置一小压垫,胶布贴住,以控制骨折成角或关节脱位,掌骨头掌尺侧亦放置一小压垫,以防止掌骨因屈肌收缩时向掌侧屈曲,然后用遇热可塑形的丽珠固宝树脂绷带(丽珠集团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生产)两层,裁剪成长25~30cm、宽5cm的长条,用70℃热水泡软后敷在患肢前臂桡侧、腕桡侧、大鱼际直至第一指骨近节中段,保持第一掌骨外展背伸约35°,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轻度屈曲对掌位,外用绷带包缠,待树脂绷带冷却塑形后即可,固定时间4~6周,在此期间复诊调节绷带松紧度,拆除外固定后,行功能锻炼,期间结合针刺疗法。

2.2 针刺疗法

依据穴位特殊功能取穴 熊氏[1]等根据穴位的特殊功能取穴,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三穴。

3 观察项目及方法

3.1 肿胀情况观察在此观察前,我们测量了50例正常人的拇指基底部周径,结果显示双拇指基底部周径无明显差异。所以我们采用患病后测量患指周径与健侧对照的方法,了解病人的消肿情况。具体方法是,在做夹板固定前测量1次,记录患健肢周径差。保留皮尺于夹板内,每日调整夹板时轻提皮尺两端,测出患肢周径,再测出健侧周径,做双侧对照。

3.2 扣击痛观察 入院后在调整夹板时轻压骨折处并作纵向扣击实验。分无压痛及纵向扣击痛、有纵向扣击痛无压痛、有压痛无纵向扣击痛、不压不扣仍痛等几种情况。依次采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3 骨痂强度测定自整骨固定后第3周开始每周在调整夹板时,用一手拇指轻压骨折处,另一手持该骨远端轻轻活动。凭视觉及触觉判断有无异常活动,分明显、轻度、极轻度及无四种情况,依次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4 骨痂生长情况观察入院后每周拍x线片1次,至病人出院后由特邀评片小组人员(未参加本项研究的高年资医师)盲法在x线读片灯上集体判定骨痂生长情况。分骨折边缘清晰,无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模糊,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明显模糊,有中等量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接近消失,有较多量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消失,折端连接有高密度骨痂生长等几种情况,依次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5 功能情况观察出去牵引指导病人功能练习,观察活动情况,去牵引需带夹板扣1分,带夹板不能活动扣2分,能活动不能抗阻力扣3分。采用10分为基准分的扣分统计法,以1月为去牵引时间,每错后10天扣1分,以积分多少来衡量患肢的功能恢复情况。

4 观察结果

4.1 消肿情况观察结果 可以看出,整复固定两组病人患肢周径基本相当(P>0.5),第4天出现明显差异(P

4.2 扣击痛情况观察结果 伤后10天两治疗组不压不扣仍痛者为0,对照组为32%。20天治疗组扣压痛消失者分别占16.8%,对照组占4.1%,30天对治疗组无扣击捅分别占30.5%,而对照组10.2%,说明治疗组疼痛消失均较对照组快(P

4.3 骨折愈合观察结果骨痂强度测定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4.4 功能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4.5 临床愈合时间观察统计结果两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较对照组骨折愈合快(P

5 讨论

肿胀属中医阳证的范畴,阳证忌灸是历代医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搏济方》云:“凡损用火灸则医不得。服药不效矣”[2],但通过我们临床观察并未发现“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焦骨上筋,血难复也”[3]的变证,切发现针刺、艾灸均有很好的作用。

骨折系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地或完全地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折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针灸主要用于闭合性骨折。尽管中医学对骨折早有认识,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等病名。但关于针灸治疗骨折,在古医籍中未见记载。现代有关报道,首见于1958年。系观察对实验动物骨折后骨痂生成的影响。而最早的临床文章则发表于1962年。自70年代代末80年代初起,针灸已较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诸如矫治骨折后的外翻畸形、骨折手术时的针刺麻醉以及治疗脊髓折所至的截瘫等。实践证明,针灸不仅可以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对股骨颈骨折及躯于骨折等也有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传统针灸外,尚有电针、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当然,针灸仅是中西医治疗骨折中的一个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为探讨针剌治疗骨折的机理,近年来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期分组观察了骨折家兔的性激素、生长激素、皮质醇及垂体―甲状腺轴的变化,结合光镜观察甲状腺体、图像分析甲状腺滤泡等。结果表明针刺能够促进性激素、生长激素分泌,抑制骨折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亢进,解除垂体―甲状腺轴的抑制。针灸的调节作用贯穿于整个骨折愈合的过程中,但以骨折的中、后期为著[4]。临床 的大量观察也已证实针灸能促进骨折愈合,针灸的作用包括 消除肿胀、加快骨痂生长、缩短愈合过程以及改善骨折愈合后畸形等方面。另外,针剌还被用于骨折复位过程中镇痛。

总之,本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能止痛消肿、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等作用,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过程,提高骨折愈合质量,加快患肢功能恢复。至于其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熊芳丽,肖亚平.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17(11):685.

[2] 王哀,搏济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6.

[3] 张仲景.伤害杂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

[4] 张作君,赵 然,成传德.针刺、艾灸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中医正骨,19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