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标题表达情感的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标题表达情感的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则新闻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之点是要看标题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出作者以及报纸鲜明的情感色彩。给标题赋予感彩,对新闻内容作出“一句话评论”,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新闻的社会意义,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标题生动鲜活、光彩照人呢?

直抒胸臆

这类标题,常常是新闻事实本身充满感情、喜怒哀乐等情感积贮已经形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标题常常有带强烈主观情感的词。例如:

面对非典应警惕而不紧张(《文汇报》2003年4月14日)

当面锣 对面鼓,直面问题不含糊(《洛阳晚报》2008年7月16日)

第一个标题,通过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词语“警惕”、“不紧张”,告诉人们面对疫情保有健康心态至关重要,既有善意的提醒,又有对心理压力进行的缓释。第二个标题,通过“不含糊”,表达了有关部门对一些村民没有订制储蓄短信提醒业务,却被扣去了51元的费用,表示认真进行整改的决心。两则标题语重心长,包蕴的善意与真诚可触可感。

有时还可以用问句、感叹句,或呼吁、或提出问题,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

意外惊喜!意外惊喜!!(引)

国脚踢倒国劲旅(主)

桑队似乎侧重表演进攻死打中路防守追求潇洒(副)(《羊城晚报》1994年5月16日)

家丑“偷拍”惊吓了谁?(《大河报》2008年7月24日)

第一个标题连续的感叹语气,首先就渲染出一种感人的新闻气氛,从引题与主标题的结合上来看,两者一气呵成,语气激扬,仿佛把人们奔走相告、欣喜无比的情景都烘托出来了。第二个标题用问句,针对少年儿童中吸毒、纵火、抢劫、弑父杀母种种不计后果、触目惊心的极端行为,表露出极大的忧虑,以问句的形式将受众注意力指向、集中到关键点上,表达了对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如敲击的警钟,振聋发聩。第二个标题用问句,针对党政机关内部个别“公仆”干出的“丑事”,不仅丢政府机关这个“小家”的脸,它更是让全社会每一个“主人”都跟着“丢丑”。如此丑态如果再不加以整治,恐怕百姓就不仅是“惊出一身汗”,而是欲哭无泪了。这类标题,往往带有评点的意味,这就要求在制作标题时,既要善于抓住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而予以突出,又要善于巧妙地加以评点,鲜明地表现自己的倾向,使标

题有高度的思想性。

间接抒情

这类标题,将感情隐藏在标题之中,含蓄地表达,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间接抒情,可以用白描手法。白描,即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来,文字简洁,不加渲染,不加烘托,重在传神。例如:

送您“荷花”伴永生,留我“白洋”济后人;(引)

当代文学大师孙犁病逝(主)(《濮阳日报》2002年7月12日)

标题用白描手法,引题嵌入孙犁的作品《荷花淀》的“荷花”,其文学流派的“白洋淀”派,主题揭示主要的新闻事实,不但简要概括了孙犁的文学成就,还表达了广大读者对他的绵绵怀念之情。

也可以调动修辞手段:

双关,即巧妙地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具有双重意思,一重是字面的,另一重是暗含的,暗含的意义才是真实的、主要的意思。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例如:

算盘珠上“拨”人生(《随州日报》1993年8月20日)

“拨”与“搏”谐音,音义双关,写的是农行记账员梁艳的事迹,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含蓄生动,耐人寻味。

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双关。例如:

“变味”的课间餐(《中国青年报》1999年4月2日)

“变味”,表面指食物变味,实则表现有些学校把课间餐变成创收的途径,全然不为学生的身体健康考虑。双关手法的运用,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

飞白,即故意把一个常用的词语或句子用错,将错就错地达到某种特殊修辞的目的。如:

林果满山“钱”在树上长 易县靠特色农业奔“钱程”(《人民日报》2002年1月23日)

“钱程”的“钱”为“前”的飞白,一字之易,使标题生发出新的意蕴,既拓宽了语言的意境,又富有韵味和情趣。

仿词,即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仿词大多是以反义联想为基础的,所以往往是反义连用的。例如:

不让“五保”变“无保”(《中国社会报》2001年12月12日)

“无保”由“五保”谐音仿拟而来,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蕴蓄着一种深刻的内涵,幽默精警,耐人寻味。

换义,即巧妙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将人们熟知的表示甲义的词语,转换表示乙义。例如:

阿拉法特:连“方便”都不方便(《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31日)

标题中前一个“方便”指人们常说的“上厕所”,而后一个“方便”则为本意。充分表现出阿拉法特处境的艰难。

借代,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借乙事物代表甲事物。例如:

石家庄“死魂灵”吞下社保金20多万(《法制日报》2003年9月8日)

用果戈里的《死魂灵》代指一些离退休人员早已不在人世,其家属却还在领取养老金的事,既委婉含蓄,又形象通俗,诙谐有趣。

回环,即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例如:

过年忙与忙过年(《文汇报》1992年1月13日)

从形式上看,上题词语的运动轨道呈圆形,给人以首尾相援、回旋环绕的感觉;从内容上看,回环的词语则构成一种对比:即“为众人过年而忙”与“耽误工作早早忙于自家过年”两种截然不同事实的对比。不明说,而褒贬就在其中了。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例如:

面子工程为啥不给面子(《中国改革报》2000年6月8日)

用反复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辛辣地嘲讽了有关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

拈连,即在甲乙两件事物连说时,趁便把适于写甲事物的词或不成词的字“拈”过来,用于写乙事物。例如:

莫让化肥“肥”干部(《人民日报》1982年5月12日)

化肥本来只能肥田,不能肥人。这里趁便将“肥”字“拈”过来连在“干部”这个词的前面,就把标题作活了,平添了许多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比拟,即用拟人或拟物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比拟成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两只华南虎崽“留学”南非(《光明日报》2003年9月3日)

消息写的是用野化训练来拯救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事,“留学”两字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许多温馨与爱意。

拟物是把人比拟成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

“香妃”化蝶(《北京青年报》2000年2月2日)

标题说的是演员刘丹在由广州返回深圳的高速路上,意外地出了车祸,题中的“化蝶”,意为遭遇了不幸。

比拟手法作标题,能使文句凝炼活泼,富于动态,给人以具体、形象、鲜活的感受,意趣横生,让人经久难忘。

对偶,即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级或句子,成对地排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例如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新民晚报》的标题为:

洗洗洗 洗雪百年国耻

喜喜喜 喜庆香港回归

这则标题不仅文字对仗,形式美观,而且将叠字、谐音、联珠等多种修辞手法熔为一炉,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喜悦之情。

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消息标题的制作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例如:

老挝不老,万象更新(《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9日)

调动拈连、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而使标题生发深厚的意蕴:“老挝不老”,仅四字,却使人感悟出,老挝就像一个老人历经沧桑,却没有衰老迹象的意味,而“万象更新”,除却字面上“首都万象面貌更新”的意味外,还隐含着“万象更新”的成语意义。还可以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有时能起到比文字更委婉、更含蓄的修辞效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浓烈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使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新闻作品也是一样,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只不过表达得更巧妙而已,以适应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以此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标题写到令人激愤的或令人欣喜的事实,不应是平平淡淡、毫无感情的,应该把爱憎分明的感情直泻笔端。苍白无力的标题,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制作标题时,恰当地包容进丰富的情感,可使标题神采倍增,极大地激活受众关注的热情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