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征文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征文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征文是指大众媒体向社会公开地征集目标作品的活动。它是传播媒体与受众沟通、互动的一种形式。首先要在媒体上登出广告,将所征求文章的题目或主题告知读者,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文章寄到媒体,之后经过筛选公开登载,实际上征文本身是一种广告活动。《大公报》创刊不久就出现了征文广告,之后主要集中在英敛之主持报纸的1902年7月到1911年期间,有十多次的征文活动,笔者对其征文广告进行统计发现,征文广告作为社会广告中的一种形式,是英敛之为了使媒体形成与读者的互动而较早在媒体上采用的广告,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开放、民主之风的兴起是征文广告出现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与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冲突、融合,社会风气已经呈现出不同于完全的封建时代的特征,开放、民主等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效仿。甲午战争后,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大力提倡和推进“兴民权”、“以民为主体”的思想,他们疾呼“何谓全权?国人各行其固有之权;何谓缺权?国人有有权者,有不能令其自有其权者;何谓无权?不知权所在也”。康有为就认为,所谓民权主要表现是参政权,应该有权与君“共议一国之政法”。所以,“民”才是救国和政治改革的根本,才是政治文化的核心。①在他们的思想中,自由、平等是民权的核心,权利观念是民权的最直接表现,虽然这种“在民论”的理念还停留在机械地照搬西方理论的水平上,但它推动了民权论在社会上的流行,并使之成为时代的强音。同时,“兴民权、启民智、达民意”是当时众多大众媒体宣传和讨论的重要内容,以《大公报》为例,它创新各种形式以达到达民意、通民心的效果,如它积极主张和推广“白话文”,广泛登载反映民情、民意的信息,而在社会上民风变迁,人们积极参政、议政的意识也日渐增强,这就为《大公报》进而开创“征文”的方式,与民交流、互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背景,从而也在实践上找到了“兴民权、达民意”的一种实际方法。

英敛之办报理念是征文广告出现的直接原因。英敛之作为《大公报》的主创者,他的办报理念直接影响着报纸的性质和走向,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前,他作为一个积极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其维新变法、主张立宪和以“民”为主在很长时期内是这张报纸的主体思想。在《大公报序》中他说:“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民胞聪明。”②在《大公报千号祝词》中,他又强调办报的宗旨是:“开风气,牖民智,通上下之情,作四民之气。”③而对于办报的目的,他也有自己的见解:“报纸之天职,所以为耳目、作民喉舌者也。”对于报纸的社会意义,他认为一国国民之发达和报纸媒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夫报者诚一国之代表者也,国民程度之高下,智识之开塞,风俗之美恶,要以报馆之多寡,消路之畅滞,记载议论之明通猥鄙征之”④。在《大公报千号祝词》中,他又强调,如果报纸办好了,就是“政府监督、国民向导,为人群豪杰”,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大公报》才具备了真正“忘己之为公,无私之为大”的个性特征和“敢言”的表现风格。而在实际的办报过程中,英敛之非常重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广大读者的政治倾向和观点,他在报纸上开创“征文”的形式,通过编者与读者的互动、奖励读者参与报纸媒体宣传等来征集各种观点,并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正如1902年7月13日的征文广告中所说:“本报以牖民智、化偏私为目的,自出版以来谬?海内不弃,远近函购,辗转求学,日不暇给同人讲,将报体精益求精,兹拟设题征文,广罗切时论说,不拘体裁,不限时日,藉以导同胞之思想,觇实学之进步,非曰笔干权借墨润也。诸君有愿敬业乐群,以文会友者,惠示大箸,兴本报之宗旨……。”⑤不难看出,英敛之的办报理念是征文广告出现的直接原因。

征文是大众媒体中传者和受者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征文广告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存在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规定了早期《大公报》的政治个性,一度为君主立宪大做宣传。英敛之首创征文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宣传君主立宪思想。作为《大公报》的主办者,他实际上是该报传播信息中的重要“把关人”。传播学认为,任何信息的传播网络当中布满了把关人,他们控制着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时期,把关人的根本作用都是相同的,都是体现了信息决策者和传播主体的意志。由此,传播的内容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把关人的影响。⑥作为近代知识分子,英敛之借助《大公报》,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理念告知公众,传播于社会,一方面希望对政府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起到一定的影响和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鼓动广大公众的参与。在这些征文选登时,他的政治倾向非常明显。如1911年12月5日起登载了11月的征文,前两名均以《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题⑦,作者都认为在当时的情势下,君主立宪是上上之策。这个观点正迎合了英敛之热衷立宪的思想,可见这时的《大公报》也是他宣传立宪思想的阵地了。

传播议题设置信息,吸引读者关注,形成和加深读者与媒体的互动关系。征文广告的目的就在于传播议题设置信息,吸引读者的关注。议题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指“媒体通过选择并突出某种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大众和社会的重视的功能,它也是大众传播最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⑧美国著名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题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⑨从本质上讲,英敛之利用征文的形式就是发挥了大众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以此来影响舆论。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大公报》中的征文作为议题设置,主要涉及时事热点、舆论焦点和社会中心问题,如立宪改制、开启民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它不仅是民众关心的热点,也是社会焦点问题,这些议题的设置也体现出媒体对社会、国家、民众的关怀和积极入世的办报方针。而这些议题信息的传播就要依靠征文广告的形式来告知读者,引起民众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媒体与读者始终存在互动、沟通的关系,不仅影响了公众舆论,而且也提升了媒体自身的社会知名度。

建构公共舆论空间,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在近代,民众的平等、自由和民权的意识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在大众媒体上自由发表议论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可以说大众媒体的出现为民众意识的自由表达构建了一个舆论平台,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征文广告传达了集众参与的信息,是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在每次征文广告中大都清楚地写道:“征文分为三等奖励,并登载在报纸上。”如在1903年1月15日登载了一则征集以《剪辫易服说》为题的文章,为了刺激读者大力参与,征稿日期到3月8日,奖励力度也很大,第一名赠银十五元之多。⑩这就在客观上建构了大众舆论空间,成为公共舆论的重要平台,是民众参政、议政的一个阵地,这又从实际意义上对进一步推动民风迁移、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近代《大公报》上征文广告的出现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它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在研究近代史和广告史中不应忽视的内容,正如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所断言的:“总有一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会发现,我们朝代的广告是日常生活最丰富、最忠实的反映,它们对一切活动领域的反映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11}因此,我们只要重视对于各类广告的分析和考量,就能为近代史和广告史的研究有所裨益。(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指令性研究课题项目,课题名称为“《大公报》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项目编号为S070708)

注释:

①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27页。

②③⑤⑦{10}《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1905年3月4日、1902年7月13日、1911年12月15日、1903年1月15日。

④侯杰:《与近代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1页。

⑥刘泓:《广告社会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2页。

⑧廖为建主编:《公共关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4页。

⑨郭庄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14页。

{11}马歇尔・麦克卢汉[法]:《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14页。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