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会强制行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会强制行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要向上级领导请示,现在任何问题我都没法回应。”银联品牌营销部一位人士说。

让他“难言”的,是银联方面“清理整治”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进展情况。

在此之前,银联已于2012年12月19日印发了《关于规范与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业务合作的函》(银联业管委【2012】17号文件,以下简称17号文),要求各成员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接口进行清理整治,最终推动非金机构统一接入银联网络,但并未得到银行积极响应。

面对剧烈冲撞的业务体系,竞合难辨的业务关系,“封杀”受挫的银联将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战平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套改交易、压低扣率的现象,“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短期的趋利行为,未来应该会逐渐走向规范”。

他还表示,对上述现象“不会采取强制行动”,不过,银联方面“将跟各方进行一些沟通,并实施相关推广活动。”

利益之争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银联在17号文中列举的很多第三方支付的“危害”,其实核心还是利益之争。

“有些第三方机构为节省手续费,选择单独与一些银行建立接口联系,而不通过银联,这样扣率就比通过银联接口要低许多。”孙战平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不同的业务类型设有不同的扣率,如借记卡还是信用卡,网络支付还是移动支付,都有不同的扣率,有些第三方机构会变造交易渠道与交易类型,例如将代收代付、转账等交易类型套用至扣率低的现场消费交易活动中。

而银行自身也存在为第三方机构降低扣率的利益驱动。“银行下属的分行有各自的业绩考核指标,为吸收存款,会考虑作一些特殊安排,比如第三方机构向银行提供存款,银行在接口费率上就降低一些。这一边的利润折让从另一边的收益上拿回来。”孙战平说。

如此一来,银联的利益便受到损失。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援引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8.1%。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中心预计,2012-2014年第三方支付的增长幅度均在50%以上,而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

17号文件透露,银联与各银行向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支付结算的网络接口,须收取0.3-0.55%标准扣率。取这一扣率的中位数,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在3.8万亿人民币左右,那么该年度银联及其成员银行在接口业务方面的收入可达160亿元。这一数字还将逐年上涨。

而由于非金机构压低了扣率,银联及主要的成员银行这项手续费将遭遇损失。这也是银联用以游说成员银行展开清理行动的主要理由之一。

但对银行来说,与第三方支付的其他合作令损失得以抵消,受冲击最大的主要还是银联。

另一大理由则是,“所有基于银联卡卡片及其对应支付账户的支付应用均属于银联卡业务”。

银联在17号文中称,第三方机构支付结算只要用到的银行卡上具有银联的“Vista”标识,就属于银联卡业务,自然也应遵守银联卡业务规则。而根据《银联卡业务运作规章》,“加入中国银联网络的成员机构发生的银联卡跨行交易应通过银联网络转接和完成”。

不过,一位金融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公认的行业准则或规范, “银联如果推行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很大争议。”

“不会强制行动”

事实上,在17号文的出台后,银联是否有权“封杀”第三方支付,已经引发争议。

业界普遍认为,作为中国银行卡的联合组织,银联与央行或银监会不同,对各成员银行并不具备行政监管权。前文提及分析师同时表示,对于银联、各成员银行之间的这种利益分割,具有监管权的央行支付结算司,也未必会插手其中。

“央行是一个独立部门,不太受各利益方的牵制,而支付这一块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盘子毕竟较小,央行不太可能为了帮银联捍卫市场份额出手。”该分析师认为。

对此,孙战平也坦承,第三方机构套改接口,“也谈不上违规,只是商业趋利行为”,对这类行为不会采取强制性行动,“我们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持开放与鼓励的态度,欢迎他们到银联来建立接口”,为此,银联将跟各方进行一些沟通,并实施相关推广活动。

对于母公司中国银联的支付接口业务,孙战平认为,银联在为客户提供全覆盖的结算渠道上具有决定性优势,毕竟“只要连接上银联,就等于连上了所有的银行”。

不过,银联仍有可能借力于有长期战略合作的银行总行。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银联与一些大型银行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必然存在某些附属的合作协议与利益牵制,银联可以通过这些银行总行向成员银行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接入银联线上支付平台,并向第三方机构全面开放银联的支付接口。

孙战平就向记者提到,未来各银行会将接口业务收归至总行。

或许,这已为银联的下一步行动埋下伏笔。

“网上银联”加速

如果不考虑行政力量,在电子支付领域,银联的起步其实已经落后于一些民营第三方支付龙头企业。

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2011年,倚靠淘宝、“天猫”为平台的支付宝以49%的市场份额几乎占领第三方支付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20.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而银联旗下的电子支付公司和快钱,分别以8.4%和7.5%的市场份额屈居第三、第四位。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与壮大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银联也就是2008年开始才致力于第三方支付业务,慢慢地,银联作为支付平台的垄断地位与影响力都在削弱。”一位券商业分析师对记者说。

在嗅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后,银联于2010年下半年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将旗下机构的互联网支付业务进行整合,由银联互联网事业部统一管理,实行公司化运作。同时,招兵买马,大力推介,在其内部明确提出,打造“网上银联”的目标。

2011年6月8日,中国银联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业务。这些业务提供了一个银行卡的网上交易转接清算平台,用户通过网络、手机方式订购商品和缴费,无需刷卡,只需提供卡号和相关认证信息就可完成支付。

中国银联随后宣称,已与157家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60多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涵盖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包括东亚银行(中国)与花旗银行(中国)等外资银行。

在业界看来,这些举措意味着,银联的触角真正从线下的ATM网络拓展和收单业务,扩展到了互联网上。

而在银联下发的17号文中,除了要求各成员银行清理整顿向第三方机构提供接口服务外,还提出要加快支付业务创新。“将银联卡从传统的消费、取现扩展到转账、订购、代收、自助消费、帐户服务等新业务类型”,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新产品”。

截至目前,在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的官网“银联在线”上,可以看到除信用卡还款、便民缴费、商旅服务、商城购物外,还开设有金融理财、跨境购物等服务。

“现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同质化,大家都抢滩一些传统项目,比如网络购物,其实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有更多的业务拓展空间。”孙战平对记者说。

他透露,银联正致力于开发个性化的产品与结算渠道。“目前有90%的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银联来购买,有50多家基金公司与银联建立了销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