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美不言中国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美不言中国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文里的中国之所以称“china”,除陶瓷说外,还有人认为是源于藏语里对“茶”的称谓。不管这种说法能否得到承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谁都无疑的。

产自中国的茶自16世纪传至欧洲以后,在短短的100年间,迅速风靡世界。

到了今天,如果要问,遍及全球,哪种饮品最为盛行?不疑有它,茶与咖啡而已。

茶与咖啡,无疑是21世纪的主流饮品,其二者均具有提神醒脑之功能,但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仅相当于咖啡的一半。从健康角度而论,茶,更胜一筹。健康饮品

茶之所以盛行,很大因素源于它的健康。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简单的茶叶叶片中,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达450多种,钾、钠、镁、铜等无机营养元素亦有28种,且组合比例十分协调。

茶叶特有的茶黄素能够降低现代人闻之色变的胆固醇;茶叶中的儿茶素能够瘦身减肥;茶叶中的茶多酚在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并有很强的降脂功能,甚至还可以有效保护毛细血管,利于人体血管的舒张,起到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所有这些,想必都是现代人极其欢迎的。其他的,比如提神、解乏、防暑降温,解渴生津等,可能就是许多饮品兼而有之的了。

故常饮茶,不仅美容瘦身,还能使人体内的各种机能得以协调,提高身体防病抗病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材料显示,人类长寿的奥秘之一就是“多茶少烟”。

目前,全球约60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20多亿人钟情茶饮。

中国茶

经常做茶叶进出口的人都很有体会,茶在除中国外的很多国家,不过是一健康饮品,追求的是其中所含的对身体有益元素,对于其种类及品质,要求并不多。但在中国,茶除其具象因素外,对其形而上的东东西西,似乎谋求得更多。

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是一中国符号。

中国之茶,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相随而来,自然历史悠久。

茶圣陆羽在其《茶经》里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陆羽之据,源于成书于汉后的《神农食经》,并不足以为信。因而,对于此,就如视开天、女娲造人般,当做一美好传说好了。

在我国云南,至今仍有一株树龄已达27口。多年的野生茶树茁壮成长着,但是不是已被人类有意识地食用了这么多年,就不甚了解了。据说,在西周时,茶就已被种植并做药用,但后人一直没有发现可确切考证的文字资料。能让我们确切所知的文字记载应该是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之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

研究过中国文字的都知道,秦统一中国以前,各诸侯国文字并不统一,因此,于茶,亦是同物异名,“茶”、“茶”均有。直至陆羽,才在《茶经》中将之统一成“茶”,统一读音,统一书写。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发现了一幅迄今为止最早以茶为主题的帛画,命名为《敬茶仕女图》,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成为风尚。

饮茶虽在汉时已成风尚,但怎样饮,恐怕还没有人说得清楚。

据考,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发展到生煮羹饮。三国时,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即将采来的叶子做成饼,然后晒干或烘干,这应该算是制茶工艺的萌芽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关于茶的记载日益增多,并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赋,甚至还对煮茶的水进行了研究。至唐,随着佛教的日渐兴盛,饮茶之风也大盛起来,并由在寺庙里长大的弃儿陆羽酝酿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以后,茶便从以前粗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成了文人雅士的理想境界。

我国传统茶学经过汉代的起源,唐代的第一次提升,宋代的进一步人文精化,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发掘中兴,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所以,茶史上向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在制茶方面,亦从发现野生茶树,到种植药用,再到团茶、饼茶、散茶;从蒸青绿茶、炒制绿茶,再到绿、白、青、红、黄、黑六大茶系;从釜煮茶汤、汤钵点茶,再到紫砂小壶工夫杯;从纯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中国茶经历了悠长复杂的变革,终于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庞大茶学体系。

饮茶

饮茶,说的雅点,其实就是喝茶。

在西方,喝茶向来就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即使是足够浪漫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也不过是简单的袋泡茶再加上秀美的庭院、手工编织的桌布、精美的茶具、优雅的女人等。英国立顿公司近些年来开发出一种可三面受水的金字塔形立体茶包。据说,入水时,它可以随着水流优美地旋转。但无论它的旋转怎样优美,比起国人的饮茶风尚来,说小巫见大巫,差强人意,说天高地远,未免显得有点狂妄。

我们的国人怎样喝茶,由于历史太过漫长,差异极大,实在需要分成几个阶段。

在唐以前,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因地区差异,饮茶方式也肯定有所不同,但主流的方式应该是茶汤。这茶汤绝对是真正的汤,除在锅里煎茶外,还要在茶中加入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即使到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了上至皇宫贵族、文人雅客,下至普通僧侣、农夫走卒的日常饮品,饮用方式因阶层的不同也大有差异,但往茶里加盐,这一点,似乎是共通的。

在唐代,茶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采用的多是煮茶法。陆羽在其《茶经》中所描述的制茶、饮茶方式,即是以当时最为盛行的饼茶为例,工序繁复,对象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产阶级,饮用方法自也由隋前的解渴式粗放饮法发展成了细煎慢啜式的品饮。

《清平调三首》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后,大文豪诗性大发,挥笔而就的千古名篇。从中可知,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程序繁多,备器、赏饼、炙茶、碾茶、筛茶、煎水、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等,非有闲之人,恐怕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地完成如此雅趣,就为喝一杯茶。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已经出现了“点茶法”,至宋,大行。

“点茶法”已不再需要釜煮茶汤,只须将碾好的茶末置于茶盏,先用少量沸水调成茶膏,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击拂茶筅,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到了一定高度后,可以在注水的过程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有甚者还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成了宋时僧人、雅客、士大夫等“斗茶”的主要内容。

明代初年,朱元璋罢龙团凤饼,改贡芽茶,散茶不仅成为主流,制作方式也由蒸青改进成了炒青、晒青和烘青。如此一来,点茶自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冲泡方式,宜兴紫砂小壶也由此声名鹊起。

随着散茶的兴盛,制茶工艺也随之不断发展,由最初单纯的绿茶发展到了红茶、乌龙、白茶、黄茶、黑茶、普洱等并举之局面,其各种茶类全然不同的冲泡方式恐怕也不是习惯了袋泡茶的西方人所能想象的。

品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那便成了品。品茶已不再以饮为主,而成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娱乐方式。

在我国历史上,晚唐和北宋是传统社会的一大转折点,大批世俗知识分子登上社会舞台。他们没有魏晋的思辨和盛唐的热情,满足于社会现状和既得利益,尤其注重生活的艺术化,因此,饮茶这一人体基本生理需求也被他们演绎得极其精致起来。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虽陆羽即已提出不能仅将茶视为解渴之物,但其要求不过是“荡昏寐”。

煮山水问,香韵绕云天。宋时,品茶已成一大雅之事,一定要讲求意境。

南宋理学家朱熹青年时代曾戒酒以茶修身明德,终生粗茶淡饭。在武夷山生活了50年,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之余,即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还亲自种茶、制茶、烹茶、品茶,并别出心裁地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半山的溪石上凿灶煮茶,吟诗记趣。如今朱熹所遗石灶犹在,宛如仍有茶香细袅。

到了明代,对于品茶,格调提得就更高了一步。明代文人陆树声在其《花寮记》中将这样一些场景与品茶相配: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茶未饮而意趣盎然。

而明代的冯可宾更是不再满足于品茶之中的风花雪月,在《茶笺》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

“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不仅设定了环境,更是对品茗之人、所伴随之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慎而重之地将之融入了文化范畴。

饮茶之意在解渴,品茶之意在得趣。茶,大多时候饮茶不过就是一个寻趣的名头罢了。

浸润于道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以物喻志,并将之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玉、竹均属此类。茶,这在西方人看来不过是解渴、养生之保健饮料,在中国文人心中,早已将之上升到了道的高度。

说起茶之道,很多人率先在脑子里浮现的或许是日本的茶道,但愚以为,日之茶道,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宗教,与国人之茶道有着迥然不同之意。

在中国,形而上者谓之道,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比如说,陆羽的忘年之交,高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世使君》中所写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如此之境界,又怎能是一“茶”宇所涵盖得了的?

我国历史上的宋代,绝对是一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有诸强虎视眈眈,内又国力贫弱,按理,属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应整日忧心忡忡、一心扑到政事上才是。可恰恰相反,这一时期却是我国文化史上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且极其精致的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杂耍,都做得美轮美奂。对于其所钟爱的饮茶之道,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逸士散人,不仅要将茶文化琢磨得玲珑剔透,更要着实认真地研究其物质功效和精神内涵,将之提升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无上境界,并要从中品味出一番理趣兼善的真谛来。

这样的人与事很多,论茶的大作更可称得上蔚为大观,但实因篇幅所限,就举一个例子。

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短短的几句话,清、和、淡、洁、韵、静,莫不道来。

当然,宋以后,以茶修心养性、体悟真道之人、之文仍有很多,但窃以为,微宗这史来最耐人琢磨的皇帝,已将茶之道论到极处了。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现代人,为了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像古人那种“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闲情雅致,显然难得有时间、有心境去体会,想喝茶,甚至烧水冲泡都不用,开瓶即饮。然而,喝茶与品茶毕竟不是一回事,品茶与浸润于茶道之中,以茶道推及人道,更是还有一番不短的距离。

路走得太快,虽然赶了时间,但难免会漏掉路两旁美丽的风景。

抽点时间,静静地品一杯热茶,不为茶道,不为人道,只为一份平和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