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水郡里四季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水郡里四季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然膏沃地

没有行者,就没有旅程;没有旅程,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一幕幕璀璨瑰异的风景。在《中国西北角》中,报人范长江先生曾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的确,天水就是“陇上小江南”。它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东接关中,南控巴蜀,西倚甘南,北扼陇坻,枕山带河,在战略上的地位尤为突出。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常将天水设为兵家必争的重镇,进可攻,退可守,形同“陇南锁钥”,如今,这里已是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甘肃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天水之名的来历非同一般,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天河注佳水”的说法。相传汉武帝元鼎三年,就是今日天水的南面,有一天,突然地显红光,雷电交加,大地连续震动,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河之水注入其间,形成一个湖泊。湖水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当地有湖水与天河相通的说法,乡民们就称其为天水井。后来,汉武帝在湖旁建立城池,起名天水郡。《水经注》里对这段历史记载到:“上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风雨随之,故汉武帝改为天水郡。”历史变迁,大湖水早已干涸,但天水泉水之多,形成之奇,味美甘冽,却成为一大特征。马跑泉、甘泉、温泉、香泉、菩萨泉、八卦泉、神鱼泉等等饮之不尽,取之不绝,天水人的皮肤普遍好,多有冰肌,有“天水的白娃娃”之称,恐怕与长期饮用此水不无关系。李白称颂八卦泉是“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

这里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虽然深居大陆腹地,距离海洋很远,但是正处在东亚季风区内,受温湿的夏季风影响,各季节的特点十分明显。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无酷热,降水多集中;秋季降温快,阴雨天气多;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短。全年平均气温达到10.5℃。这样的气温和降水量,极利于植物生长,加之土地本就肥沃,物产富饶,实数难得的膏腴“宝地”。而在一千万年以前,这里却是块水陆交叉的地带,生息着恐龙、犀牛、铲齿象、鱼、蚌、鸟等动物群落。绮丽的自然风光历久弥新,日月星辰般闪烁在天地间。春夏季来,层峦叠翠,花繁树茂,姹紫嫣红如锦绣;秋雨天到,云雾缭绕,细雨蒙蒙,烟雨楼台似画图;冬天里去,银装素裹,琼枝玉树,好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秋聚散陇上行

看风景,享受宜人的气候,过地道的小富即足的日子,天水人活的滋润没有压力。山水胜,林壑美,天水更因众多的历史人物古迹遗址而生色。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南大道上,天水是从西安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个重镇。从长安出发,过今日的陇县,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龙山―陇城一线西行,途经秦安、天水、甘谷、武山,到达陇西地区。这条路线,经历数度盛衰,但在千余年的国际交往中,在天水发生过无数曲折有趣的故事,出现纵横捭阖的杰出人物,留下千古流传的事件和稀世珍贵的遗迹……

驿站是古驿道的旅馆。沿驿道隔数十里设驿,是供递送公文、书信的驿使和往来人员休息住宿和活动的场所。它并不总是输送商旅和宾客,还有军事传讯的任务,这也是当年古丝绸之路上相伴而生的有趣侧面。话说古代紧急军情传递非常紧张。先把公文装在一个匣子里,上面贴着盖印的封签,注明限期,交驿按站急送,每站十至二十里。传递军情的驻使腰部皮带上挂着铜铃,带着雨具,手持火枪,骑着快马,威风凛凛,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飞跑(晚上则举着火把)。老远就能听到铜铃声和扬起的飞尘。快到驿站时,下一站的驿使便迎上去,迅速往下传送,一昼夜可以传送三百多里……这种特有的交通制度,曾受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赞赏。昔日攒行于“丝路”上的异国人,往来商旅,大体上都是沿着驿道而行的。而境内的驿站也多临水依树而建造。山川美景,丰富的物产,强烈地吸引了来往于丝路之上的各国客人,而他们也都乐于在天水这方秀色宜人的地方住宿,同时带来和带走了大量的物产,实现了物物交换和流通,促使天水的雕漆和大黄驰名世界。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西域诸国的乐器也来到了天水。

当赶着负重的马帮驼队到来时,一派生动欢快的景象就出现在驿站、驿馆以及市场上了。高鼻梁、深眼窝、大胡子,身穿彩条长袍子的胡人们便琵琶悠扬,胡腾婆娑,胡旋如风起来,真有“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架势,直到“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狂放地步。当时活动在“丝路”上的商人们,个个行动敏捷,眼光尖锐,打算精细。“虽颇异言……善贾市,争分铢”,将精力全部集中在贸易活动上,不注意文字记录工作,但是遗留在天水“丝路”段上的遗物,还是反映出了当年商队往来的繁盛状况。

天水的人文胜景不仅如此,“丝路”风情只是其中精彩的片断。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在天水,所以天水又称“羲皇故里”。以麦积山石窟为主体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丰饶与美丽齐名再说就是赘述了。市区内的伏羲庙、玉泉观、南廓寺、纪信祠、卦台山、飞将军李广墓、甘谷大象山、武山水帘洞、秦安大地湾遗址等等,可谓人杰地灵的实证;当然,也别忘了,天水也是古三国的战场:诸葛军垒、天水关、木门道、街亭、祁山堡、姜维故里的遗址,统计起来,这天水的名胜古迹竟占据了169处之多。边游览边度假,边疗养边避暑,在天水作神仙,恐怕不是无稽之谈,差不远了。

凌空栈道通崖壁

如果不去敦煌,那么一定要去麦积山;如果去了敦煌,那么还是要到麦积山。可见麦积山石窟以及万千景象给我留下的印象多么不一般。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赞美麦积山石窟说:“敦煌如果说是个历代壁画的大画馆,麦积山则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中国四大石窟就艺术特色来说,敦煌绚丽在壁画,云冈、龙门石窟壮丽在石刻,而麦积山精美在塑像。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它的石窟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后秦时期,随着丝绸之路在天水的畅通而开凿营造。耸立的山体高达142米,那些个密如蜂房的石窟大多凌空开凿在二三十米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形成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和走廊。复杂多样的形制表现着中西文化和建筑结构的相互融合与渗透,43号洞窟是个奇特的所在,是印度精舍式、支提式和中国式结合得良好的窟龛。

麦积山的名称由该山状如一层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进入麦积山,先行扑入眼帘的就是一组雕刻造像。中间一座佛,高达15米,左右两尊笑呵呵的菩萨侍立。沿通路走到山前近处,抬头仰视,只见深红色的崖壁上龛窟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非一般的高超雄伟,可想而知,当年开凿、修建时,工程奇险浩大。

历代游客文人虽然惊羡不已,但都是望崖兴叹,山下止步,敢于攀到顶上的人却少得如凤毛麟角。据记载,五代诗人王仁裕斗胆攀登了一次,才写下“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也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提”的切身感怀。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可是费了不少脑力。从下堆积木材,直达最高处,然后施工,营造完一层,木材就拆除一层,直到拆到山脚。从下上升,架设栈道,曲折通达,高十二层,也被称为“十二龛架”。工程相当浩大,相传仅仅修建七佛阁就动用人工四十万,直到现在,麦积山地区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不过,后来人不用再为此顾虑遗憾,新架和修复的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不仅能顺利登临洞窟,而且可以就势居高望远,尽情观赏到麦积山奇异秀丽的景色。

麦积山的石窟以泥塑闻名,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因为山的石质都是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能够精雕细镂,所以大多数窟像只能采用泥塑和绘画。1600多年过去了,塑像并未溃散,泥土的坚硬程度几乎和坚石相似,这种特殊的和泥法本身也就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值得后人鉴赏和借鉴了。数以千计的塑像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难怪外界誉其为“东方雕塑艺术馆”。

石窟外,麦积山周围还有莲花池、僧帽山、香积山、罗汉崖、雕巢峪等奇山异景,特别是在烟雨蒙蒙的季节,紫红色的麦积山在苍松翠柏的掩衬下,云雾缭绕,被《广舆记》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麦积烟雨”是“天水八景”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