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是正面报道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多样,单一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报道形式无法适应公众的需求,而凭借综合的、多形式的、多内容的深度报道形式――重大主题报道就应运而生。重大主题报道不仅解读政策、反映事实,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帮助解决问题。它突破一人一事、一地一隅的局限,不仅以深取胜、以活取胜、以新取胜,还在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上强化新闻报道的创新意识,贴近改革开放的实际。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今,一些成功的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周密精当、内容全面厚重,以丰富的版面形象、清新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思想内容走近读者,有效地提升了新闻价值,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它也成为媒体谋求自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

基于对重大主题报道的理解和实践,笔者认为,创新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灵魂。创新力就是影响力,创新的水平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和社会责任的体现。要让重大主题报道常做常新,不断推出精品,有持续不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前瞻性、时新性、可读性,就不能一般化、简单化、表面化或以固有的、陈旧的模式出现,必须以创新指导新闻实践,否则不仅会使媒体功能受到制约,也必然使读者感到乏味。

创新的源泉――以群众观念指导选题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反映的都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以群众观念指导选题,在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贴近性上做文章。坚持群众观念,是媒体永恒的选题方向和表现视角:一方面是能确立平民观念,吸引群众关注的目光,有效提高宣传水平,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是能拓宽报道领域,使媒体拥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重大主题报道主题重大,思想性强,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中心工作及热点,以鲜明的选题立意,在群众中挖掘有价值的报道素材,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最佳选题,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反映和深化主题,旗帜鲜明地宣传政策和中心工作、报道社会热点,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慎”。慎就是确定选题要慎重。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前提。选题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出的,只有在认清大局、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研读政策、把握形势,吃透素材,加强对社会舆论和公众心态的调查、研究、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站在时代高度上确定最佳选题。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报道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必须深思熟虑。如果主题定不准、定不好,就会偏离事物的本质,小则没有什么宣传效应,大则造成负面影响,形成误导或引发矛盾。因此,媒体应该对选题进行慎重的思考、比较、筛选和判断。但是,慎并不意味着缩手缩脚、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既要认真思考,又要当机立断。

二是“热”。热就是要抓热点,结合热点确定选题。社会的发展必将伴随着新旧矛盾的冲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这样那样的热点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关注相关政策、信息、新闻事实所涉及的热点并迫切希望媒体提供权威、真实、有效、实用、丰富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政策、认清形势、把握角色。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就是其关乎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广泛、深远,关注度高。可以说,热点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因此,媒体不应该围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打转转,应当围绕热点选题立意,通过重大主题报道,不仅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给人民群众,还要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这是媒体的权威所在,也是媒体使命和责任的体现。

三是“近”。近就是强化贴近性,让选题贴近群众。也就是说,把重大主题报道作为一种把热点变为群众易于接受的事实和角度的重要载体之一,把报道的重点和视点确立在基层,同时,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切入点也要根据群众的情况来确定。在群众中发现典型、挖掘典型、选好典型,并用群众的语言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群众的兴奋度和关注度,增强亲和力,让他们从中既感到说的是身边事,又感到是言己所欲言,产生亲切感。否则,读者会感觉到“与我无关”而无兴趣阅读。从选题确定到文章构思、落笔,再到排版,我们要时时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这样的选题是否符合群众的口味、能为群众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能不能帮他们解疑释惑、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等等。总之,只有选题贴近群众,才能避免高高在上、板着严肃面孔、带着说教口吻的报道出现,才能不断推出像和读者面对面一样,语气亲切、语言明快、表述准确、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的佳作。另外,媒体还要善于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加强编读互动,进一步扩大重大主题报道的力度和影响。

创新的关键――以精心策划打造精品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做好策划是关键。策划能让我们极大地开拓并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吸引群众广泛关注新闻事件、参与报道过程。策划是一个思考、分析、实施和运作的系统工程,通过策划,可以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热点的发展趋势,支持中心工作。媒体要使自己的重大主题报道有特色、有吸引力,就需要通过独具匠心的策划,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有效增强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努力打造精品。

一是“快”。快就是策划要快捷,抢先一步,先声夺人。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同样也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生命。因此,在进行策划时,必须摈弃“慢功出细活”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性逻辑,建立超前性思维,从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物出发,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该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变化趋势作出有预见性的判断。同时,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对重大主题迅速作出反应并确定选题;一旦确定选题,就要寻找最佳角度尽快进行报道。如果报道内容和形式都很好,但没有什么时效,就会步别人的后尘,成为马后炮,就不能称为精品。就热点而言,它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但是总要露出“蛛丝马迹”,如果能敏锐地接触它、关注它,就能及早形成舆论,而形成舆论越早,引导的效果就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应该建立重大主题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一旦有什么热点或突发事件发生,就能高效运作、迅速策划,最大限度地保证时效、体现应有的新闻价值。

二是“实”。实就是策划要实在,不能浮躁。媒体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媚俗,不猎奇,不搞花架子,策划实实在在的高质量报道。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不少媒体经常推出弘扬主旋律、格调高雅的好作品,但是,也有一些媒体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有的很注重形式,策划的报道看上去轰轰烈烈,版面处理也很醒目,做的却是表面文章,显得华而不实;有的为了迎合少数读者的心理,小题大做,抓住一些琐事炒来炒去,人为制造卖点,显得很庸俗;有的想当然地扩大自己的影响,为了策划而策划,虚张声势,显得很肤浅,等等。媒体应力求通过策划,悉心研究重大主题,充分分析热点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影响,不断推出有规模、有声势且有穿透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报道,充分体现重大主题的深度和高度。

三是“独”。独就是要追求独家报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避免人云亦云。现在,许多新闻资源共用,选题也相似,媒体要想创新,扩大自己的影响,关键是要有更独特的角度、更灵活的报道策略、更丰富的信息、更实用的内容,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因此,采编人员要树立辩证的观点,善于挖掘新选题,注重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通过与众不同的构思,使分析更到位、评论更透彻;对于老选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等,找到新的报道角度和切入点。

四是“活”。活就是策划要灵活,敢于突破,不墨守陈规,不僵化保守。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与配合。因此,在立足于正面引导的前提下,媒体的思想要先到位,通过选题的策划、标题的策划、内容的策划、版面的策划、文字的策划以及人力资源的策划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细化,通过对素材的精心取舍和组合,对报道的过程和总体效应有更好的把握,使报道形式更灵活、报道内容更丰富、报道角度更开放,更富有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和亲和力,以独具的魅力和影响走到群众中间,走进群众心里。

创新的体现――以全面透彻成就厚重

重大主题涉及的政策、中心工作、热点等影响较大,与之相对应的重大主题报道只有有思想、有见解、有内涵,做到内容全面、说理透彻、揭示深刻,才能实现创新,以更好地深化主题,成就报道厚重。可以说,只有重大主题报道蕴含之“深”之“全”之“广”,才有对政策、中心工作及热点分析之透彻、清晰,才能有读者阅读的“浅”,才便于理解和接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有深度才能被接受,有接受才能产生影响,有影响才能谈得上引导。具体到报道中,要对政策、中心工作等新闻主题和新闻事实进行广视角、多层次、立体化的审视,充分挖掘和展示其深层内涵,让人民群众从中看到重大政策走向、社会发展主流和事物变化的主要方面,帮助他们透过现象寻求本源,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他们多从大局看问题,多从总体看问题,多从主流看问题,多从长远看问题。这是重大主题报道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原则,也是媒体增强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根本途径。

一是“深”。深就是深入事物的本质,把道理讲透。重大主题报道不能隔靴挠痒般做表面文章,在一般解释性的层面上孤立地、静止地反映事实,应从多方面、多层次透析事物,把前因后果和纵横交错关系理清、讲透、辨明,力求准确地总结过去,反映现实,预示未来,解疑释惑,使读者清晰地看到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明确新闻事实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认清事物发展主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其有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二是“全”。全就是报道要全方位。即树立求异性思维,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通过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对重大问题进行报道。因此,就某一个重大主题报道来说,不能是零碎的,也不能是间断的,作者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来想当然地决定只报道哪一方面,应该是全方位的、客观完整的,尽可能多地利用不同新闻体裁的组合,如平行、对比、逆向等,尽可能地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分析,进而指明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涉及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但回答是什么,而且回答为什么,变平面报道为立体呈现,充分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并前瞻发展趋势。

三是“广”。广就是报道视野要宽广。由于重大主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时单纯就事论事就无法满足宣传需要和阅读需求,同时,有的问题涉及面广,其复杂性决定了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少重大主题之间常常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要根据新闻事实情况,尽可能地向相关领域拓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精到的参照、对比和解读,对新闻主题进行跨时空、立体、多维的阐释,努力增强报道的辐射力。与之相对应,要延伸报道范围和采访范围,对相关领域及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集纳丰富的历史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信息等再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新闻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加有效地深化报道内容和层次,引导读者从宏观和微观来更好地感悟重大主题的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