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科技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科技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从分析高校科技产业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入手,以苏州大学科技产业发展实践为例,提出高校科技产业已显著发挥出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同时,对高校科技产业如何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科技产业 区域 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科技产业是指依托于广大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由高等院校自主创立或者与其它企业及事业单位合办,旨在将高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随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技开发运行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和持续创新,高校科技产业起步于“四技”服务,通过设立大学科技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与企业联合共建各类研发平台以及创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受到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然而,必须要看到的是,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不健全、产业化政策不完善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校产业的规范化建设来加以解决。

1 高校科技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互动机制

1.1 高校科技产业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亨利·埃茨科维兹三重螺旋理论,大学应当与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且每个机构范围保持传统作用和独特身份同时又起着其他机构范围作用的三螺旋模式,是组织创造的兴奋剂。①这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和体制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会遇到种种困难,只有高校科技产业直接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其利用自身的人才、科技、设备等优势,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次,高校科技产业紧紧依托于高校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了高校科技人才集聚、信息资源丰富、基础研究能力雄厚的优势,故其所创立的企业多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以及低碳环保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将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有效地带动了所在区域内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成为区域科技的爆发点,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1.2 区域社会、经济为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加快学科建设,打造人才团队 、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大环境,而区域内完善的鼓励以及促进高校科技企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建立,则更是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高科技的发展始终存在着高风险,只有区域政府充当降低这种风险的“保护人”,放宽对各种风险资金的限制以解决风险资金供给不足,通过税收优惠以扶持高新技术的发展,才能为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

2 高校科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作为地处苏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深扎根于苏南这一片沃土,为苏州乃至江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以苏州大学为例研究分析高校科技产业对区域经济及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实现高校与社会发展的互惠双赢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提供创新源泉,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等相关者所形成的网络是获得研究信息的主要来源。②在区域内,作为高校科技产业重要依托的高校,它培养了从事高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以及各类高科技劳动的人才,其所从事的大量基础性以及原创性研究是构成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基础。此外,高校作为知识产生和持有机构掌握了最前沿的技术,其以技术转让及技术许可的方式将技术向企业扩散,通过建立区域创新网络,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紧密互动,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高科技的辐射源。同时,高校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转让以及技术咨询等服务,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撑,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创办高科技企业,成为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使高校的科技创新走进企业研发的前端,促进高校发展与区域发展最终融为了一体 。以苏州大学激光全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的苏大维格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其充分借助学校在微纳米结构干涉光刻的条件等方面的科研优势,率先在国内外实现了无缝定位激光图像转移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树立了在宽幅定位激光图像材料市场化应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其技术在第二代身份证的物理视读技术研发过程中获得成功应用,同时应用于在2008年全面启动的新的驾驶证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重大经济效益,它的成功证明了只有紧密依托高校技术的先进性 ,才能使高科技企业决胜于市场。

2.2 促进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存在体系的产业形态,而高校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聚集和人才引进、社会发展,推动了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对发展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科技产业所促成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产业结构逐渐向产业链前端转移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增加,科技创新所发挥出的强大激励作用正日益从当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凸显出来。这其中,国家大力支持的各类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各地积极设立建设的现代科技型园区、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地方产业研究院、广大规模型企业专设的产品研发中心以及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都是这一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通过引导大量科技人才投入产业化研究,通过将高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不仅推动了如新能源、新材料、纳米科技、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更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了成熟技术的高新化。以人才战略为核心,苏州大学积极投入到了地方新兴产业的培育中,采取“身份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灵活模式,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深厚产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大学科学研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鼓励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在苏州建立高科技企业,其中了包括了新能源领域的苏州方昇光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物联网领域的苏大万佳技术有限公司,生物医药领域的苏州苏大赛尔免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等,它们已渐渐发展成为苏州市新兴产业领域中一颗颗耀眼的新星。

2.3 发挥孵化作用,形成科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区域竞争力,但产业集群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集群创新优势。③高校科技产业通过建立高校与区域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集群区域产业,培育学习与合作竞争的集群创新文化,大力推动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④具体表现为,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为区域经济各类产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起了交流纽带,为高校高新技术成果迅速面向市场实现产品化、产业化提供必须的条件和要素,进而有力地发展以及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其次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上,高校科技产业实现了将高校新成果、新技术便捷地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有效带动以及促进了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一直以来,苏州大学充分发挥苏南地域经济发达和高校集成创新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科技园与区域资源的融合,使其充分发挥了连接上游科学研究和下游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吸纳有潜力的项目和企业入驻科技园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园的整体实力,真正将大学科技园建成为了科技创新的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以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为苏州市新能源、纳米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集聚了提供了必需的人才、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

3 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的对策

高校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怎样进一步建立起功能完备、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区域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3.1 降低创业门槛,铲除制度壁垒

改变高校科技产业旧的管理体制,实现校企分离,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奖励给技术拥有者股权并给予政策上帮扶以及管理上的指导,引导其发展成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建立健全技术评估机制,注重专利技术成果的评估。

3.2 完善法制环境,疏通融资渠道

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经济需要公平透明的法制环境作为保障。应切实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针对高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保障机制,降低交易投资风险并最终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对优秀成果的宣传和包装,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融资。

3.3 加强政府引导,落实政策扶持

科技主管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立行业性的中试基地,以弥补高校科技产业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不足,同时鼓励以及引进第三方机构来承担样品检测、数据测试、产品鉴定等一系列工作;鼓励以及推进为高校产业的初创型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器,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参与建设,从而切实加快孵化进程并减低孵化成本。

注释

① 周春彦.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 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75-82.

②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9-227.

③ 叶文忠,刘友金.集群式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4-98.

④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