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途径。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怎样的文本解读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背景,准确解读文本

对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文本和文本产生的背景。文本包括标题、作者、正文、作者自注、创作时间等等内容。而背景,则既有作家个人的背景,也有作家的家庭及社会背景,还有作家所处时代的背景。只有紧扣文本,深入文本,再联系文本产生的背景,全面了解作家创作文本的动机、目的、采用的形式、运用的方法和手段,才有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把握,才有对文本的较准确解读。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战争题材为主题的叙事作品组成的单元。5篇课文都是以战争为大背景的文学创作,5篇文章都涉及到作品的背景,教师只有认真地研究背景,才能理解到文章的内涵。《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需要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况。通过对背景资料的研读,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调整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要全面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就可以悟到雨果单从焚掠圆明园事件切入的妙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背景的介绍上作好铺垫和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在创作的大背景之下走到文章的人物和作者心中,真正感受文章内容。

二、把握细节,深入解读文本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正如那一滴映出了太阳的光辉的水和那一片见证了肃杀的清秋的枯叶一样,细节描写往往能揭示出事物重大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能找出许多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的例子。《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关爱。鲁迅的《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分。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特征。《范进中举》中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的细节,虽有些夸张,却很典型,因为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典型性格。

三、把握文体特征,挖掘内在价值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素养为目标,革除极端工具主义的积弊,恢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反对“满堂灌”的陈旧僵化模式,关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的精巧。教师在研读文本时除了根据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外,我们还要挖掘文本内在的价值,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既学到知识的同时,能接受美的熏陶。

以八年级上册的课文陈从周的《说屏》为例,教师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作者恰到好处地引用古代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了屏风的相关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诗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作者注重从民俗角度,文化背景入手介绍屏风的作用和种类,让学生在掌握屏风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相关内容,在文本阅读中逐渐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最后,作者行文的语言雅俗结合,简洁传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精妙的描写,含蓄凝练的语言加以品读体味,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独具的美感。

《说屏》是一篇说明文,但教《说屏》无异于一次文化之美与人文之美的挖掘之旅。

四、抓住“文眼”,高效解读文本

这里的“文眼”指的是文章中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而文中的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和细节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抓住了文眼,就可以顺藤摸瓜,更好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的解读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文章的物质外壳,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特别是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它们或是结构的关键,或是矛盾的焦点。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入手进行推敲、发掘,则能提纲挈领地总领全文,迅速有效地突破难点,有力地突出阅读重点。

五、设置问题,多元化解读文本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大多具有文学性。而文学语言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往往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意蕴。有人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己猜测,她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由于读者时代、经历、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并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由此解开了缠绕心头的由于手足情、生死谜带来的忧虑与悲伤。因此,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语文教学过程经常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使思维狭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如花的外形之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甚至还可以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花的象征意义,发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花”的感慨。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多元化地解读文体,并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