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构建道德课堂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构建道德课堂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道德课堂”这个鲜明新颖而又严肃厚重的教育概念鲜明地指出了一些课堂的弊病,同时也指出了教育改革、课堂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以构建道德课堂、实现理性教学为引领,让教师迈上理性教学之旅,实现“智慧教师,生命课堂”。道德课堂应该是展示人性的舞台;道德课堂应该是育德的阵地;道德课堂应该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激发求知欲的地方,让他们愉悦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道德课堂;生命质量;课堂改革;育德能力;质疑能力;愉悦发展

“道德课堂”这个鲜明新颖而又严肃厚重的教育概念提出来之后,有的教师深感疑惑:教师一心为了学生,起早贪黑,呕心沥血,这还不道德吗?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毫不保留,可谓无私奉献,这不道德又从何说起呢?是的,我们曾为了他们能考上好的学校,不惜以牺牲师生健康为代价,让他们像机器一样重复着繁重的作业,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说学习就是要吃苦,以至于使多少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高高兴兴、蹦蹦跳跳进入学校的孩子,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变成了厌学的、上课睡觉的孩子,有多少毕业离校撕书烧书,砸毁桌凳,心灵里留下一生除不掉的痛苦印记,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的孩子,甚至还有那极个别的但却是极惨痛的轻生的、杀人的现象……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有什么质量可言,又怎么能说我们的课堂是道德的?!

由此可见,道德课堂它一针见血地指明了现在许多课堂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它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它和教育的本来任务、宗旨、目标是背离的。因此构建“道德课堂”这一理念,它一方面鲜明地指出了以往一些课堂的弊病,同时也指出了教育改革、课堂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为课堂革命举起了一面鲜亮的、耀眼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透着人本理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改革旗帜。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以构建道德课堂、实现理性教学为引领,让教师迈上理性教学之旅,实现“智慧教师,生命课堂”。以下是我对创建高效课堂,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些看法:

一、道德课堂应该是展示人性的舞台

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与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在课堂之中,课堂必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

道德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分”为本。它敬畏生命,尊重人,相信人,关注和促进人的发展。它把人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它关注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使课堂适合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发掘每个人的潜能,促进每个人积极向上地发展。尊重不同年段学生身心成长和认知规律,遵循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如果在课堂上使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样的内容和要求,是背“道”的。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关注和研究每一个人的不同特点,因人因材而施教。

二、道德课堂应该是育德的阵地

德是做人之根本,一切教育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所以课堂教学不管教什么内容,都首先要育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较强的育德能力。

课堂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培育人的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主阵地。所以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不仅应该有丰富的学识,而且更应该是师德的楷模,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民主,是否科学,乃至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教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等等,都体现着他的道德和人格修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一代优秀的学生。现在课堂改革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新一代的团体意识,从而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养。其实在中国文字中,“德”和“得”是相通的,有德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而课堂是展现“师德”的舞台,所以教师的师德举足轻重。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展示教师高尚的师德,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育德能力。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以德为重的,教师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又是主体者,这就决定了教师育德力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想象,一个育德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会对学生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老师或者为了省事或者对事件的处理不知所措,往往各打五十大板,简单了事。这正是育德意识薄弱,育德能力缺失的体现。

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为人师表的教育形象和人格魅力,更要提高自身在道德关系上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在核心价值观上的把握力;在呵护学生道德成长上的引导力。能正确应对大部分德育事件;关爱学生等。以德为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进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健康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道德课堂应该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激发求知欲的地方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的积极表现,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必要途径。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疑问,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环节,有意识的使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构建道德课堂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要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创设和谐气氛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迅速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要树立师生平等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总之,只要可疑就敢于质疑,这才是提高质疑能力的基础。

2、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问,把质疑落到实处。

最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虽然运用了导学案,确实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预习展示、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练习达标等这一连串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按照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的往前走。(下转第37页) (上接第35页) 学生针对导学案上的问题忙个不休,根本没有时间质疑。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提供公开课的老师执教九年级语文《谈生命》,用的是我所教的九一班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一起上,步步紧扣,看似声情并茂地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下,为检查教学效果,我与学生交谈,反馈结果令我惊异,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困惑:“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了,为什么再一次把生命比作小树?”我问及其他同学的时候,一名同学说:“我也不知道,上课时我举了几次手,老师没叫我,我再也不敢举了。”接着好多的疑问一古脑地提了出来,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新课改的目的,不是一切为了学生吗?因此我想说:老师,为了每个学生地发展,请我们每堂课上都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提高质疑能力,就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的读书,静静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质疑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3、精心指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学生都会问、善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掌握一些生疑的方法。如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问题,追溯根源。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小说《范进中举》,就启发学生要抓人物描写,在分析范进这一人物时,提示学生写范进中举后反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好,我中了!”从字面上看“中了”就好,那么由此可以联想到:不中就不好。为什么?为什么中举就有这么大神力?与现代社会“读书美丽人生”有什么异同?这样从人物一句话质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人物形象到小说主题,由古到今对小说进行了层层解读。不仅解读了课文,而且,掌握了针对某种文体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在课后自悟自得时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本节的学习我不仅理解了小说内容及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生存的环境及他们必然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读小说要抓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尤其是反复出现、有其深刻含义的句子,我们要抓住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大有裨益”。

还有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如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再如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有些课文因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应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自己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难,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道德课堂应该是让生命得以愉悦,从而焕发出活力的地方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语文就是这样地充满人文气息,这样地充满生命的灵动。我想:语文的生命应该就是人的生命,因为是人创造了语文,而语文也培育了人,这两者是生命的共同体。如果缺乏生命的灵动与飞扬,语文教育将褪却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是关注生命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把语文课构建的如诗、如画、如歌,重视知情的多元化,倡导阅读的个性化享受生命,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领悟真、善、美,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让语文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乐起来!

总之,课堂应该使学生在和谐民主中得到尊重,在尊重平等中育德,在合作探究中收获,在质疑问难中发展提高,构建道德课堂,提高生命质量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