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整体牵引,银丝串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整体牵引,银丝串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应从抓标题、扣脉眼、品文眼、觅疑眼四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设计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一些零碎的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性阅读,这是学生解读作品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那么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许多文章的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人物、主旨等。因此,可以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这样,便能引导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理解内容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紧抓标题设计问题:我们知道,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文章内容写的是蜥蜴吗?既然不是,文章变色龙指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回答,作者写的是人。追问:文中那么多的人物,究竟谁是变色龙呢?他共变了几次?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变色龙为喻,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标题与内容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然后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出了五花八门的副标题:一堂法语课,难忘的一课,无声的反抗,小弗郎士的转变,可怜的人们……虽然各式各样,但多多少少都能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

《囚绿记》中,作者以“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并以“囚绿”为重点在这条明线下隐藏了暗线,进而点出了常春藤那永不屈服与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是想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这一个“囚”字意味深长。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囚什么?为什么囚?怎么囚?囚不住的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就有了清晰的脉络,主动在文中勾画出表达情感与态度的语句。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作者对常春藤永不屈服与向往自由的赞美,进而洞察文中隐藏的深层意蕴,体会到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赋予绿色常春藤的特殊感情和意义。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也在单纯之中表现出了丰满,在明晰之中透露出了细腻,十分有效地凸显了课文的主要信息。

二、扣“脉眼”

课文中的关键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等。因为是关键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以其为切入口,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以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社戏》一文为例,常用的教法是从第一部分开始,给课文分段,列好小标题——乡间生活、月下航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再逐段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让文章内容支离破碎,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规律。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先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大体情感——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对观看社戏的喜爱。然后,我们抓住文章最后的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豆是怎样的,豆是否好吃?戏好不好看?为什么其实并不好看的戏、并不好吃的豆,作者却要如此称赞呢?其实,这一句话就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书,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行文,作者的情感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三、品“文眼”

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显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提出“主问题”,便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教学《口技》时,我抛出一个主问题:“课文自始至终围绕哪一个字来写?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这是一个纲要性极强的问题,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深入阅读文章与文本进行一次彻底性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融入文本,再通过交流,最后明确:全文是围绕一个“善”字来写的。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地模拟出两个场景为“善”;观众“微笑默叹”到“两股战战”以假乱真的情绪变化足以见“善”;道具简简单单,更见其“善”。在对这个主问题的突破中,解决了课文诸如场面描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描写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问题。

比如《陋室铭》“唯吾德馨”,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我“德馨”的?从居住环境、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依次审视,有条不紊。再如《曹刿论战》一文的“远谋”两字,能统领全文,不妨以此为中心设计系列问题: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地方?写鲁庄公和写曹刿的远谋有什么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更全面地理解文章蕴含的精神所在。

四、觅“疑眼”

以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点燃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是教师提出问题而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与互动。

《桃花源记》讲述一个渔人意外进入了桃花源,在里面吃喝玩乐之后出来,一路上“处处志之”,可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也“未果”。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这么神秘?真有这样的地方吗?乘兴而入,乘兴而教,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觉、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积极性。

谈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是想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时,我提问:人人都像陶渊明这样想,社会能进步发展吗?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趁机要求学生以“追求”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有的学生提出,追求要像流水一样,一生奔流不息,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这时,我提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什么为依托呢?地势从高往低,这自然是必要条件之一。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在这样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主问题”确实是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能提挈全篇的学习,激起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