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交融互动中变革维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交融互动中变革维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上,日本馆以其颇具东方神韵又不乏现代感的建筑风格备受世人关注,本文结合了日本建筑发展的历程对该馆的建筑特点及设计理念进行了剖析,并通过中日对比研究,从中得到发展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建筑; 设计传统文化; 设计理念; 异质建筑文化; 本土建筑文化

Abstract: At the dimension advantage Asia world expo in 1992, theJapanese hall quite had the Eastern charm by it is not deficient themodern feeling again the construction style prepares the common people is paid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unified Japan constructs thedevelopment the cours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is hall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sign idea, and contrasted theresearch through China and Japan, obtained from the center developsthe our country woo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evera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architecture, tradition culture of design ,design idea, neterogeny construction culture, native constructio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66-03

收稿日期:2005-12-11

作者简介:向正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为21世纪绿色环保型建材的木材是永恒的建筑材料,因具有结构上的性能和美学上的价值而得到广泛使用。从过去的小木屋到现在的多层木屋,木结构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史中的一条基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木结构建筑也面临着建造技术与设计手法诸方面的挑战。尽管世界各国的建筑师都很注重自然材料的美,但日本建筑师对自然材料潜在美的认识能力却是世界上出类拔萃的。在木建筑的创作上日本建筑师尤为活跃,他们众多的设计作品即表现出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继承与发扬,又表现出他们在建筑设计中对木材的运用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尤其在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的设计创作中,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腾忠雄采用集成木材这样的现代材料,以展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为基点,演绎出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木构工艺有机结合所带来的全新形象。

1塞维利亚日本馆简析;

1.1建筑特点分析

对于日本馆的设计创作,安藤的设计主旨是强调对材料本质和结合方式的理解,他试图通过一种现代技术来重新诠释日本的传统建筑文化。整座建筑面宽60m,进深40m,高25m,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在地面上有四层,在这四层高的展馆中,安藤对传统木建筑的框架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和,大量采用层积木墙、木柱、木梁,由胶合木梁柱构成的框架体系支撑起了整座建筑,向现代人展示出一个具有浓郁日本特色的大空间。未上漆的木结构和白色粉墙建筑,有意强调了材料的原本状态,无形之中又反映出日本传统文化以及日本人独特的美学精神。

参观者首先是由一座独具传统韵味与象征性的太鼓桥登上高达11m的观景平台,进而到达展馆内部。在日本古时,这种太鼓桥常被作为由一个世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象征,这也是早期东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空间形态――“天梯”的具象载体。在日本人的传统意念之中桥会把人引入一个虚构的梦幻世界。参观者登上太鼓桥,到达展馆入口,就可以见到一个硕大的多层开敞空间――一个从由“斗”字变异而来的巨型门廊,人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隐藏在这种木结构组装方式中的日本传统建筑文化。

在随后一个接连一个展室中,强烈的阳光穿过半透明的氟特隆薄膜屋顶,在室内看似明亮而又均匀的漫射光使得该建筑的木架结构非常之清晰,并且映射出木材所散发的美丽而又柔和的自然光泽,烘托出日本式的木格纸门窗的空间意象。步入这座木的殿堂,人们完全可以找寻到古罗马万神庙的建筑痕迹,只是木质的纹理与柔和的光线让人感觉到的是更多的亲切,从而失去了石材的庄严与神秘感。建筑外部护板的层叠和曲翘方式也隐约向观众传达出传统特色,其后展厅空间的大小随参观速度的不同而起着明显变化,参观者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独特的空间感受和展览所陈述的日本历史联系在一起。

1.2设计理念分析

塞维利亚日本馆的建成,使东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民族文化传统出现了崭新的结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把国际上的现代主义和日本美学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设计理念。

1.2.1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些先进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行的新建筑理念,他们把几千年来完全依附于石材,砖瓦的建筑传统给打破,大量采用玻璃,钢材等一些工业用材;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造方法,采用大量的预制板,现场组装等方式。在形式上出现了简单的立体几何外形,色彩基本都保持白色,建筑取消了任何由柱支撑,采取框架结构,奉行功能主义原则,使建筑形式简单到极点,形成理性而冷漠的立体主义新建筑形式,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则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从塞维利亚日本馆中我们也可以找寻到巴塞罗那德国馆那样大手笔的建筑创作缩影。未上漆的木结构和白色粉墙的建筑正是现代主义所奉行的“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木建筑在组装方式上采用的框架结构,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结构上的延续。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特别重视对空间的考虑,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的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想必日本馆的设计灵感也是由此而生吧。

1.2.2 日本美学精神

纵观日本上古时代风格朴素的万叶诗歌,哀婉的《源氏物语》,余音袅袅的中世纪和歌,日本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向人们展示的着眼点是淡雅而不是华丽,他们讲究余情余韵,务求清淡中出奇趣,追寻着一种传统的自然美。武士道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精神体现在日本人民心中,他们自小就接受传统的“义”、“理”、“忠”教育,这是一种带有武士道精神的黯然渗透,塞维利亚日本馆的宏伟之势,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再现。也许正是受这种民族精神的震撼才使得日本的木结构建筑的创作手法,自古以来一直都是采用大手笔的空间表现形式。看日本馆高达11m的拱桥直接面宽60m,进深40m,高25m的木屋之中,正是平淡中出奇迹的光辉写照,再看馆内天然的木质纹理,白墙之朴素,这正是一种追求自然美的深层次体现。

2日本建筑设计维新变革

日本建筑业发展能有如此巨大的飞跃,这与日本建筑师对建筑设计所做的探索与努力是决然分不开的。纵观日本建筑发展史,是一部异质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交融互动的历史,是异质建筑文化不断被吸收与同化的历史,多样性外来文化是促成今天日本建筑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作为外来建筑文化和本土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日本建筑师对外来文化进行了模仿,折衷与转化三个阶段的学习与探索。

2.1模仿

西方建筑技术的主流是砖石建造技术,而日本传统建筑是木构技术,西方的建筑式样对日本来说是一套全新艺术。在西方全新的建筑形态刚开始被引进日本的时候,日本建筑师便将国内建筑进行从施工技术到设计手法的全盘西化,没有任何取舍。这足以证明日本民族比较善于模仿。其实对于日本而言,没有传统是很幸运的,这使得日本建筑师肯用四、五十年的时间高效率地学习西方[1],这z筑样式搬至日本。这种看上去好似失去自我的模仿,实际上只不过停留在物质表面上,因为日本政府仍保持着警惕,并完全拒绝西方精神领域上的渗透,再三强调“和魂洋才”[2],他们明显地意识到不能丢掉作为日本人的自豪感,因此对于西方建筑只是注重吸收他们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中对己有用的东西。

2.2折衷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师不再满足于对西方建筑艺术进行的简单模仿,出现了“样式论争”“帝冠式”“兴亚式”及“民族传统样式”的建筑论战。他们敏感地觉察到日本建筑要采取一种折衷的方式来展现民族精神。这一时期日本民间建筑师的艺术设计对折衷的探索尤为成功,从纯木构建筑到拟洋风建筑进而又发展到近代的和风建筑。经过折衷主义建筑师们的努力探索,日本建筑虽然后来采用现代派的先进建造技术,但依然保持了建筑的传统风格,日本的现代建筑设计初见成绩。

2.3转化

70年代末期,日本建筑发展经历了战后的演变,近现代建筑师又一次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在他们为数众多的建筑创作中包涵的更多是日本的民族气质以及建筑所承载的各种传统文化要素。由此可见,日本木结构建筑设计在吸取了新的建筑理念之后,表现出自身强大的“转化”优势,正是这种“转化”使得日本现代木结构建筑更加适应当代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促使日本木结构建筑创作在世界繁荣之关键所在。

3对中国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启示

从日本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有效结合有可能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关于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设计走东西方结合的道路是势在必行,也是行之有效的。不可否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不经意间会上升到物质层面上来,也就是说这种“无形”的文化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支配着“有形”的建筑空间。由于我国和日本都共同隶属于东亚文化圈,在文化传统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日本建筑师在对待传统以及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所做的探索与努力,必定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创作到日本当代的木结构建筑发展现状,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考虑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上、思想上以及空间组织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建筑形式。日本建筑设计的维新与变革经历了从丹下健三到安滕忠雄等几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从形式上的模仿到注重空间精神塑造的转化。而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仍停留在追求形式感的层面上,造成我国木构建筑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奉行一种“中庸”的传统哲学,对待任何事物一概都采取折衷的处事态度,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对于西方先进的建筑创作理念不可能彻底接受,根本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全盘西化”彻底吸收。我国建筑师学习西方建筑,时常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既不甘心落后的传统方式,又担心背上“崇洋”的卖国罪名,就象历史学家庞朴先生说的:“本来是一种落后的现象,却又带有民族主义的光辉色彩,本来是搞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却又带有一种卖国主义的味道”[3],所以木建筑创作中经常会出现“方盒子”上盖“大屋顶”,“民居”上装“玻璃幕墙”这样一类不中也不西的奇特形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师的设计创作。

3.2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都有共同的佛教信仰,但是中国信奉儒家的佛学思想,比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协调,追求温馨的生活情调与情感体验,古建筑一贯采用华丽的漆饰,繁复的雕饰,采用中规中矩的建筑布局。日本信奉宗教的道家思想,更偏重于心灵和个体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主张在平淡无奇中求其醇厚之味,日本的皇家建筑、茶室、庭园建筑都到处弥漫着一种禅意识,普遍具有简朴、素雅、孤高、自然、幽玄、静寂和不匀称的自然性格,并非诉诸感观之美,而较多地诉诸于思想、冥想中的美。而西方国家信仰的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信奉的是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无所不在的、高于一切的神,致使西方古建筑的形态和布局普遍遵循高度抽象化的“规整几何”形式,整体结构平整、竖直、稳定、厚重,加强了西方建筑神圣的独立性。

3.3西方先进建筑理念的影响

在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发展初期,日本有大量的建筑师直接到德国接受“包豪斯”的现代主义思想教育,几乎与西方国家同时接受了现代建筑运动的洗礼。而同一时期中国虽然也有学者到西方学习建筑,但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仍旧接受着保守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教育,仍旧继承着古典主义建筑思想。此后又由于社会和政治原因,促使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中国木建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中断,而70年代末期打开国门后涌入中国的却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了当前我国木建筑现代化发展状况的滞后。

我国木建筑创作滞后的不仅是建筑的实体,还包括建筑思想、建筑研究和与建筑生产相关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技术等各个层面。现在我国对于外来建筑文化的吸收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仍是一种“东拼西揍”的模仿,怎样用我们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将外来的优秀异质文化融合我们的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待于国内建筑师长期而持久地深入探索,辉煌的成果无疑会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产生。

注 释:

①村松贞次郎(日),日本建筑的传统与现代性[J],世界建筑8904:10-14

②同上

③杨京先,日本的文化与建筑[J],世界建筑,1991(5):53-54

参考文献:

[1] 萧默.东西文化的交融[J],建筑意,2003。(10):65-76

[2] 胡莹.谈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与异质建筑文化的交织[J],南方建筑,2002(12)

[3] 刘小波.安藤忠雄[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

[4] 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中国建筑轻工出版社,1999(3)

[5] 沙永杰.“西方”的历程――中日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6] 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7] 周佳荣.近代日本文化与思想[M],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

[8] 本尼迪克.与刀.P145.转引自.日本的文化与建筑.世界建筑.1991(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