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2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功能,可利用的体育教学资源,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教学的构建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隐性德育

体育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比较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德育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制度、规则、师生交流等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体育课堂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竞技活动培养拼搏向上的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可以说,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的结合点很多,高校应该尽力去挖掘这些结合点,既锻炼学生的体质,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的功能

(一)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生所看见的、经历的都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场地、课程设计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引导。老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偏好和需求,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教师对学生表达奖惩的方式等都是刺激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可以开展一些晨跑、篮球训练等日常体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向学生宣扬拼搏奋进的精神。

(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自律的品德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期望、约束、体育活动的规则章程等对学生形成一种规范的作用,使得隐性德育有一种内驱力,从而自觉地按照规范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而体育教学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从他律中学会自律。当学生处于一个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坚持的环境中时,他就不会轻易放弃,当他们处在一个都遵守纪律的环境中时他们就不会独树一帜,当周围人都在不断提升自我积极进取时,他就会克服懒惰松懈的心态。规章制度可以从有形的地方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一个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心智。

(三)体育大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所谓陶冶就是通过一定氛围的创设来使得学生提高个人品性和道德素质,学校体育场馆的建筑环境、艺术品的设置、草场的绿化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从而起到冶情养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的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各个团队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些气氛的创造都能够让学生达到一种更好的精神状态与学习态度,发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对集体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可利用的隐性德育资源

(一)教师资源

教师的知识、态度、情感、品格能够引领学生的人格、志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学是老师人格魅力的展现过程,老师要用心灵去教学,以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科学素质来感召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优化。

(二)学科特色

任何教学活动都渗透着教育的本质,体育活动中的一切行为,包括交流、合作、竞争等都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体育学科有着丰富的科目和多彩的活动,在上课和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培养学生不同的意志品质。长跑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抑制、篮球可以锻炼学生互相配合的默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等等。体育教学含有丰富的学科资源,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只要善于利用,就能够实现德育的内化效力。

(三)校园文化

高校就像一个泡菜缸,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菜的味道,同样,校园文化也决定了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催化剂。体育教学也可以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隐性德育教育。例如可以结合社团开展全校性的足球赛、篮球赛、太极文化运动等,让学生在个人、集体的项目中都有所发展,提升体育技能,健全人格培养。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构建方法

(一)公正团体建设法

公正团体建设法是基于团体性的实践活动来建设学生更高水平的集体规范和团体观念,在概念上,公正团体是15-100人规模的实践活动,通过公平参与来达到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团体活动中,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要服从集体,明确自身在集体活动中的责任与角色,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包括老师。由此,形成一个充满自由、民族的团体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体现民主、公正的原则,发挥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终实现道德的转化,这也是公正团体法的核心内容。学生在民主的团体活动中不仅得到了道德的提升,也能够获得一种集体的归属感。

(二)校园文化建设法

现代德育课程是一种广义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有着设计和开发的作用。学校在各种规章、守则、规范的制定过程中一定体现鲜明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因为这些规范一旦被学生所认可就会对他们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校园文化中的约束机制来自日常的实践活动,没有灌输、说教的成分,学生更容易接受。将体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隐性德育相结合,让学生不断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润。例如体育文化节,既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也是体育教学的体现,在自由组织的活动中让学生去接受规范的约束、感受集体的力量。

(三)环境优化法

环境优化法是改革开放以后在高校普遍开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军训,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空间广度与深度的拓展运用来给教育环境注入新的元素,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生作用。例如军训,是给学生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和组织纪律的训练,来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学校还通过班级开展了野外自然训练的活动,在某种环境下,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进行一定的培养。

很多高校开设的传统武术课程、太极课程等也都是环境优化法的体现,给学生一个活动环境,让他们在环境的渲染下学会遵守组织纪律、懂得坚持忍耐、明白团结奋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四、对体育教师的相关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隐性德育观

隐性德育之所以称为隐性德育就在于其隐蔽性,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单刀直入看门见山,而是通过日常教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老师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教学行为以及其他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都是教育活动。因此,高校的体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全面的隐性德育观,缔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接受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用自己的感情去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们、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大学的教育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道德学习环境。

(二)构建健康的道德文化

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过任何说教式教育,一个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和谐的小组氛围、一个相互协作的团体、一股浓郁的尚德校园风气都是隐性德育的有效手段,它们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暗示、感染、模仿的效果,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将这些文化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特征。因此,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既要讲究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又不能操之过急,真正做到用校园物质文化来熏陶人,用制度文化来影响人。

总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高校的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具有丰富性与层次性,老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活动与德育的结合点,让体育教学为思想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建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才智.2011(05).

[2] 郭宏宇.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