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集群创新的成功案例与优势来源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集群创新的成功案例与优势来源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集群创新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主体限于单个机构或个人,创新过程以单一线性为主的模式,有着更为复杂的实现机制。区域集群主体基于丰富的地理、社会和行业接近性所生成的互动网络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它纾解了主体间知识转移的障碍,使集群整体层面呈现出协同进化特征,而个体关系层面的竞争和合作催生了创新的“涨落”效应,由此推动了创新的不断生成演进。本文通过中外两个区域集群创新的案例,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分析区域集群创新的优势来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新时代,与特定区域利益密切相关的区域集群创新作为获取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凸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与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创新难度及创新风险的提高,创新不再是单个企业的活动,而是嵌入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各主体间相互作用及其合作的过程。通过推进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概述

1,区域集群创新概念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竞争力提升最具根本性的力量,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只来源于研究型非营利机构、营利性企业和个人,区域集群创新使人们发现创新的第四个来源,即空间上邻近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交互学习而产生的聚集创新。同前三者单一性主体不同,区域集群创新是一种集合型主体创新,它自然有着更为复杂的实现机制。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是指区域产业集群依据集群优势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市场、新的材料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区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主体核心层、支撑层在创新知识、技术、产品、工艺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集群内知识创造和知识流动能力、公司间本地结网能力及参与者持续学习能力。

2,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形成

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形成是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各个参与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过去过于强调政府在这种交互作用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企业和其他参与者作为创新体系主体的作用。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形成要依赖各个参与者在创新活动中所结成的网络关系,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参与者借助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或者遵循共同的技术范式形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运用所掌握的创新资源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形成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产出。据此,可以将区域集群创新体系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以产业集聚为中心的产业链模式

在产业集群中,不同的企业在一个共同的产业链中不断地聚集、分工细化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合作,使创新和学习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形成了一大批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浙江等地表现更加明显。产业集群是在同一个产业链中的企业集聚,在集群中以企业为中心可以结成三种网络:与供应商和客户结成的垂直网络;与同行竞争对手和其他能够提供互补性资产的企业结成的水平网络:与大学和研发机构结成的知识创造网络。

(2)以技术范式为中心的技术扩散模式

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是会形成一定的技术范式。在技术范式中,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知识性质、知识传递和交流等带来了特定的技术机会,在这个基本的技术轨迹中,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以共同的技术范式来开发利用这一技术机会,获得进一步的技术积累。这种模式比较常见的是一项技术(尤其是通用技术)的扩散,可以被应用在很多个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中,这些企业由于遵循共同的技术范式而结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在运用这项技术的同时不断对其加以改进。

(3)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非契约模式

创新环境不仅包括由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构成的硬环境,还包括由政策法律和社会人文基础构成的软环境。软环境的突出表现是在一个特定地区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结成的网络,通过资本积累和非正式的共同的学习过程强化了地区的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可以看作是参与者的共同学习,区域集群创新体系中的知识联结更多的是建立在不可交易的暗默性知识共享和社会网络嵌入的基础上,是非正式的、隐性的、关系性的和文化性的。它强调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地区特性在激发社会资本和强化地区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域集群创新体系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相似性所形成的关系网络是重要的创新源泉。

3,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1)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地区竞争力

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下,这些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尚未实现工业化,传统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贡献,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振兴,是我们的现实选择,也是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主要作用。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有效作用能够促使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支撑,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区域集群创新体系所形成的创新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孵化器。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使得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实现了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更有效联结,有助于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扩散,必然会造就和培养出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或者改造传统的产业。

(3)推动中小企业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曾对八万多项创新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约有55%是小企业做出的贡献。另据考察,20世纪美国的许多重大创新如飞机、个人计算机、生物合成胰岛素、人造革、录音机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并推向市场的。可以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一大批高新技术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大。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资源,管理水平低,不具备必要的研究开发能力,往往也不能承担创新风险。因此,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创新网络的完善来促进中小企业的

创新。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区域集群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意义更加重大。

总的来说,区域集群创新体系要实现创新资源的匹配并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区域集群创新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单个因素的作用,而是在多个要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同的环境决定了区域集群创新体系形成的不同特点。

二、优势来源分析

通过中外两个区域集群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美国硅谷创新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他们的优势来源有以下这些

1,政治优势

从总体上看,硅谷是自然发展而形成的,但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是与政府的投资分不开的。事实上,早期的硅谷就是由国防工业带起来的。在美苏冷战时期,这里的研究与发展项目是由政府投资。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其国防技术逐渐商业化,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开发、使用和经营。在政府和工业界携手合作方面,硅谷政府以清廉著称,贪污现象在此非常罕见。政府办事不拖拉,效率高。政府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一规划不仅考虑了环境保护,而且将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和娱乐区大体分开,建筑物规格也更趋一致,这样既省却业者不少麻烦,也考虑到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政府通过营造创业和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调动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和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力,为创新企业的出生、成长和茁壮提供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即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

中国政府对长三角地区的支持着眼于政策环境优化,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实施中央取消、停征100项收费项目,对省级立项的涉企收费项目进行清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加大本省产品政府采购力度。优化、整合财政有关专项资金,推进绩效考评的制度化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推进与企业发展相关的财政信息公开,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通过种种切实有效的手段,为长三角经济的活力重现和蓬勃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环境。

2,经济优势

(1)雄厚的经济基础

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衡量,长江三角洲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2004年长三角占全国GDP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巨大。2008年末,长三角16城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9万亿元,达到95945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长三角区域在上海的带动下,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经济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是高科技的产地,也是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到来之际,“硅谷”这一举世闻名的高科技园区格外引人注目。硅谷附近拥有大型国际航空港和以101、280、880、680为主要干道的高速公路网,101公路就象穿越硅谷的一条动脉,沿线聚集了高达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大高科技公司有20%在此落脚。英特尔、思科、升阳、网景和3COM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的总和已超过2500亿美元,比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加起来的总市值还要多。而硅谷和其周边上市的科技公司的总市值更高达4500亿美元,超过了设在纽约的各类金融服务公司大约4000亿美元的总市值,几乎和整个法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相当。

(2)完善的中介服务

中介组织在硅谷的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整合角色,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整合。硅谷生产协会积极与州政府配合为地区发展解决环境、土地使用和运输问题;西部电子产品生产商协会为产业界提供管理讨论班和其它教育活动,并鼓励中小规模公司之间的合作;半导体设备和原料协会也为半导体芯片技术标准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硅谷专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会计税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猎头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等其他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一直为硅谷的科技企业所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里的创新服务业。

2004年东方科技中介论坛上,沪苏浙三省共同签署了协议,标志着在长三角区域搭建起了一批科技中介公共服务平台。“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长三角技术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长三角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技术经纪人合作平台”等四个协议的签署,是一次长远的战略协作,由此推动的地区间交流将打破行政地域的界限和体制壁垒,提高长三角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长三角的腾飞。

(3)完善的金融资本服务

硅谷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得到了丰富发达的风险资本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风险资本是创新企业成长的营养源,它不仅在高科技企业初期提供创业所需的天使资金,成熟的风险投资公司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决策等多方面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效率和质量。风险投资的这种重要性被人们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硅谷作为美国风险投资活动的中心,尤其是在硅谷的沙丘大道旁,汇集了风险投资的巨擘。他们目光敏锐,经验丰富,对各种新办的高科技公司情况了如指掌,犹如伯乐,能够从奔腾的万马群中,识别出千里马来。很多赫赫有名的电子公司都由风险投资公司培育而成,或者都曾经由他们追加投资而发展壮大。在任何时候,总有两三千位风险资本家在硅谷寻找下一个“机会”。此外,银行及纳斯达克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完善的金融服务。纳斯达克市场还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市场,形成完善的融资体系,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和进一步的风险投资运作。

2007年底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沪共同签署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该进程着眼于区域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着眼于创造条件不断消除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的区域性联动,促进金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实现区域内各方的互利共赢。两省一市为此建立了推进金融协调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金融协调发展重大问题的组织和协调。另外还设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论坛”,将其作为推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保持金融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实现长三角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提升长三角区域金融竞争力建立长三角金融共同市场,实现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增强金融机构与企业跨区域呼应,实现金融服务~体化。

3,文化优势

(1)丰富的智力资源

硅谷拥有以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拥有33万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其中有6000名自然科学博士和工科博士,占整个加州博士人数的1/6;由于智力资源密集,人才众多,特别适合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

长三角地区同样具有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截至2006年底,长三角地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244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49.2万余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13.7%和14.4%;拥有专职教师15.44万人,占全国的14.4%,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5.94万人,占全国的14.35%;拥有科研活动的单位近6.8万个,科技活动人员89.23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57.92万人,科技活动人员和科学家及工程师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1.6%、20.7%;每万人口拥有科技活动人员62.2人,远高于全国31.43人的平均水平。作为我国最大的技术集聚中心,长三角区域每年产出近万项科技成果,长三角地区汇集了全国1/6的科技人才,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1/5、高等院校1/3和大中型企业1/4的科研经费。

(2)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

硅谷的创业发明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与企业重视专利保护分不开。硅谷的公司都认识到申请专利及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因为拥有专利的数量是公司上市股票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公司可以自由进入市场而不会被、并可以吸引投资和提高公司信誉、防止竞争对手进入公司潜在的市场。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全美20个最具发明创造的城市中13个在加州,而其中10个在硅谷。

2003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知识产权局局长或有关代表集聚上海,在华东六省一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提出了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联手打击侵权行为的共同宣言,从此长三角16个城市结成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宣告成立。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比较活跃、速度较快的地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推动这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迎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需要,是长三角16个城市的共同愿望。长三角16城市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将建立专利保护行政执法协作网,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专利法的宣传教育,联通专利技术交易网络,以实现专利技术信息共享和异地交易:加大专利执法力度,联合打击侵犯专利等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3)鼓励创新的文化

硅谷内有一种不怕冒险、容忍失败、热衷创业、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这种创新的思维和文化能激励科技人员勇于进行科技创新,能激励企业家勇于冒险不断创业。在这种甘于冒险不怕失败氛围下,不需政府的投资或优惠政策的引导,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和人员就会不断进行创新,勇于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怕失败。硅谷内这种独特的创业精神,促使了新公司不断从原有公司中衍生分立出来,不断有新企业产生,促使硅谷始终保持着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最终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曾经有人用“飞越太平洋,深如玄武湖,活似钱江潮”来形容长三角的创新文化特征。专家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是:“飞越太平洋”,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善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深如玄武湖”,苏南地区不但创造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和经济增长奇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活似钱江潮”,杭绍甬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内地民营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各具特色的“创新文化”的带动下,长三角地区成了当今中国的“创新极”。

三、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区域创新研发体系

(1)解决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体系薄弱的现状

首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立足区域经济状况进行自主创新,积极研发具有突破性和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及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各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其次,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园、孵化器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再次,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大力支持高校培育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学科带头人。

(2)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着力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首先,加大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强势企业、上市公司、名牌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展院企合作,积极寻找技术合作的机会与渠道,为企业搭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其次,在政府支持下搭建企业融资的平台,通过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形成产业集聚和商业集聚群,解决企业科研成果在“中试”阶段的投资经费。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支持、帮助人才干事业、干好事业,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政策激励企业创新。

2,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1)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形成各国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现阶段,我国区域间以及城乡间的创新能力分布极不平衡,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区域科技发展要充分体现特色,要发挥各区域的竞争优势,围绕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各具特色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加强企业间、产业间以及区域间的竞争和合作,依靠竞争与合作,形成区域科技特色,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创新集群建设,培育各区域的基本科技能力,全面提高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八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产业集群中不同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形成有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是集群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科技创新的关键。企业及时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是集群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直接拉动在创新网络中的流动速度,提高创新网络的功能。

3,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1)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

完善原有的网络信息资源,构建新的、更加全面、更快速度的网络科技信息平台,及时汇总并向社会区域内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开发的科技成果和面临的技术难题、区域名牌产品以及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动态等信息,推动省内各界的信息联系及与外界的互动,尽力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争取实现科研成果向企业顺利转化。

(2)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坚实的技术平台

可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有计划地成立或转变部分省市科研机构、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中介机构;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人才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增加科技中介服务门类;三是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4,以政府为宏观调控者构建创新保障体系

政府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在市场经济中,本身具有非独占、高风险、高投入和市场对创新缺乏足够的激励等特征,致使部分企业对创新的动力不足,因此政府有责任构建区域创新保障体系。

(1)培育创新人才体系

真正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解决教育水平低,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加大教育投入,在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提高全民素质。其次,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大力吸引各行业的顶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再次,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例如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培养,为区域制造业基地输送源源不断的熟练技术工人,同时,要注意人才的合理配置。

(2)强化创新投入体系

首先,从政府本身来讲,要想方设法加大科研投人,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投资引导作用,扶持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信息服务平台等等。其次,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投入,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同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中来。

(3)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对现有的创新支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策支持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四、结语

区域集群创新的生成式理解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集群创新的生成与演进具有明显的系统自组织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下一上”模式。实践中很多集群的产生都是在人们的主观意料之外的,硅谷如此,我国长三角地区也如此。这些集群产生本身就是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多种要素长期酝酿汇集,并在某一特定时刻由一些外在因素诱发的结果。作为他组织人的能动作用的体现,一定要遵循自组织规律,在“无为”和“有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区域创新能力构建、集群内组织间的联络与协调,进而系统性地改进集群内组织间互动效率等一些“软”的措施方面,而不是人为地“规划”和“创造”。

因此,在培育和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时,应充分注意营造其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生态条件,遵循其发展和演化的自组织规律,否则将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区域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组织和自依赖的过程,但这种自组织过程并不排斥作为创新网络结点之一的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应该为企业或产业的创新创造一种有效的区域环境(生态位),建设有利于培育本地企业家和创新的产业文化氛围,营造创新网络所必须的有利于创新合作的信任环境和有利于区域合作创新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