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读与写模式的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读与写模式的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形势越来越喜人,但是,语文教学中“读”和“写”脱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需要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新方式:借课堂教学的课文之“读”加以延伸,以“读”后之感,引发“写”的动机;在写作中,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为“写”而“读”,“写”的过程又是对“读”的深化和拓展,最终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2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加大力度去研究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在以写促读的基础上找准读写结合的点,让读和写互相对接,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再现同类材料的思维,仿写文本内容

以读学写,以读蓄文。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没有依傍和模仿,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但一篇文章可仿之“点”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段要求和单元习作去引导学生找到某一个“点”去模仿,让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仿。

学完《我的母亲》一课,学生对伟大的母爱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课文情节熟悉,可对生活中相似的人和事却不能立刻浮现脑海。针对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仍无神的情况,我们老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是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同学们想想认识的人中有谁发生过像《我的母亲》里那样感人的事例?学生的脑袋也一下子放空,这时老师出示一下学过的内容,包括写深沉父爱的《背影》、写友情的《羚羊木雕》、写师生情的《藤野先生》,学生马上清晰这些文章都是以多个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然后布置一个读写结合的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并搜集关于父母、同学、朋友、师生等人物中深刻典型的事例,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习作。搜集、阅读相关资料,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而以文本为蓝本进行仿写,又解决了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以读导写”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从仿到创,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和谐生成、发展。

二、扩写文本内容和实抓作文,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1. 读课本

写是辅助手段,以写促读才是目的。要以写促读,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课文重难点,参考课后问题,在凸显文章中心的地方融入写作训练,扩写文本内容,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反复研读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激起他们细读相关材料的兴趣,产生对阅读的好感。以写促读,以读促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如《斑羚飞渡》重点讲述了在猎队的追逼下,老斑羚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年轻斑羚的生命之桥,赞扬斑羚们在危险面前的勇敢、坚强和聪明,体会镰刀头羊为了让其他羚羊成功脱逃,为了群体的利益最大化,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教学时,老师在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将文本没有说出的内容补上去。如斑羚们是怎样商量的?老斑羚打算自我牺牲,年轻斑羚有什么反应?为了最大限度保存斑羚的性命,飞渡那一幕是怎样的悲壮?补充文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镰刀头羊的形象更深刻,让他们的情感在想象中升华,继而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扩写的前提是熟读原文,这一扩充文本的训练,促使每个学生都根据扩写要求仔细研读文本,动脑想,动笔写,文本中的意象才能在他们的脑海中丰盈起来。事实也说明,他们通过正面描写、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等方法完成了对文本的补充,更高兴的是,这一扩写任务促进了学生自觉、深入地阅读,扩大了阅读量,提高了阅读能力,即达到以写的形式辅助成读的效果。

课本中经典的语段,往往表示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或人物活动的片断。作者在凸显文章中心之处所留的空白具有张力,这种张力应吸引教师的视线,同时引导学生去享受语言,体会感情,学生会在这种张力中阅读得更细致,搜索得更宽广,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语句所描述情境的想象。可见,以写促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实现语言与精神世界的和谐共振、协同发展。

2. 读课外资料

语文教学中有些同学对阅读课没有兴趣,或不能深入领会要旨,或不主动发现美点。针对此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找到突破口来促进其细致地阅读。中考题里的写作训练:要求从杨志、孔乙己、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夫等文学形象中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文字,我则布置他们写一篇文章来观察他们阅读的广度。由于学生对人物的阅读有限,有的甚至没什么印象了,看着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决定给他们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并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供学生查阅,给出优秀文章作为参考。结果学生因写促读,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阅读,主动的吸纳,最后一吐为快,写出了诸如《杨志――时不予你啊》、《虚伪的奥楚蔑洛夫》、《孔乙己的自白》等好文章。通过本次作文,学生由原来对阅读的不感兴趣而变为爱上读书,不限于语文书的篇幅,而是主动查找整部小说、课外评论、作者背景等,并与其自由地对话,对文本作出自己创造性的诠释,激发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从而爱上写作,爱上了语文。

3.读生活、读实物

写作的内容不一定都是学生所经历的或文本所展示的,它们总是与学生的时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写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但是,生活处处有语文,我认为写作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亲临其境,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

比如以《荔枝》为题写文章时,我先布置学生带着目的到荔枝园实地考察,研究新鲜荔枝的品种和性质,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认识荔枝,并由表及里地畅谈着自己的感想。学生写到“在凹凸不平的外壳里藏着一颗乳白半透明的珍珠,珍珠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红彤彤的荔枝剥开皮后就会脱红装现白衣,摇身一变,成为‘白衣天使’。咬上一口则流出水一样的果汁,甜津津的……”“荔枝诱人,但谁又会留意它‘三把火’对身体的危害,不一般的甘甜与芬芳让人忍不住想吃第二颗、第三颗,人不也是容易被美丽的陷阱吞噬吗?”学生为写《荔枝》而“读”生活,观察事物,由阅读文本迁移至课外实践,以写促悟,不仅增加了见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写作的能力。

所以,精心设计题目,实抓作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目标的阅读相关的文章和细致地观察生活,并把阅读的收获和感受以“写”固化下来,拓展开去,从而提高“读”的效率。

三、掀开学生独立思考的一面,找准读写结合点,自写读书心得

1. 课堂抓“衔接点”

大文豪鲁迅曾说,“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多看和多练,这就很好为我们道出写文章的秘密――读写结合。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读写结合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其前提是课文内容的经典性和表现形式的示范性,关键是读写的有机衔接,而不是勉强的凑合,适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诉诸笔端,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为今后的习作蓄积材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乐趣,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

完成《曹刿论战》的常规教学任务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在这篇文章中你觉得鲁庄公表现最深刻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上你阅读时内心的想法,几分钟后我们带着你的感想进行小组讨论。

几分钟后,多数学生完成了任务,老师便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老师欣喜地发现,他们或一两行或六七行地写了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的想法是感受鲁庄公形象的突破口。于是老师根据他们的想法在黑板上写下:“鄙”和无“远谋”?愚昧无知?明君和英雄?学生开始了激烈的争辩,或举课本现有的语句进行反驳,或以生活的例子进行争论,而这个过程恰恰促使学生细读文章的关键句和段,加深理解。

例如有学生谈到:鲁庄公也应算一个英雄。鲁庄公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还有问必答,可谓礼贤下士;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他不固执己见,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可谓虚心求实;打仗时他不明白曹刿反攻和追击的做法,但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而是虚心向曹刿请教,可谓从谏如流。或结合文本细节、或结合资料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他们每听到一个观点,要么同意,要么拿出“证据”反驳,这种有所准备的辩论使得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鲁庄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鲁庄公的形象就具体可感知了,然后布置以“我眼里的鲁庄公”为题写一段读后感,学生细读“鲁庄公”就纷纷想写对“鲁庄公”形象的看法,写他的形象就会结合文段或同学的见解或外在的资料,尽情挥洒笔杆子。找到读写结合的“点”去布置与文本相匹配的作文训练, 摆脱混沌, 明确目标, 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将不再是一纸空话。

2. 课外找“契机点”

除了课内引导学生写读后感,也要多鼓励学生课外练笔。课外练笔偏重于实践,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我认为网络跟踪和公众展示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如:我会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将学生个人习作、读书心得进行整理发表在班级预设的“美文赏析”“小作家”等栏目上。有时,我们拿班上各等次的文章进行讨论,还不定时地在宣传栏张贴学生的作品,如《感动的瞬间》、《触动心灵的力量》等。这些“杰作”,让“小作家”感受到创作的成功和喜悦,又能借助网络及时看到老师对作品的评价和意见,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再修改,再加工。学生的读写积极性空前高涨,创作的乐趣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兴趣又促使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真正愉悦的写作,形成一股读写热潮。

现代学生思想活跃, 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 许多精彩的思想并不是产生于课堂, 课外练笔就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进行文学创作,都潜移默化地逼着他们去涉猎文学作品, 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大大的激发。

关于读写的关系, 很显然, 即是读为了写, 写依据读, 读写一体。读写结合,旨在通过寻找典型的、有价值的“读写结合点”帮助学生思维表达,如果课内重学法,课后勤操练,阅读、作文并重,定能为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

[ 参 考 文 献 ]

[1] 《读写对接以写促读――读写观新探兼新课语文读写低效现象》.曹建军,申卫平.《中学语文》.2008.6期.

[2] 《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 找准读写结合点》.印永桂. 《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05期.

[3] 《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吕波. 《语文天地》.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