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式文化”:点亮生命的心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式文化”:点亮生命的心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靖国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学)首席负责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一所学校长期致力于“读式教学”和“读式文化”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打磨,在“慢教育”的宁静和浸润之中,褪去了许多浮躁与奢华,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与比较优势,这样的努力、坚守及其成就,并不多见。湖北省武汉市钟家村小学钟情于“读式文化”的探索,是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案例。这个案例在湖北乃至全国具有符号表征和样本标识的意义。

“读式文化”是从“读式教学”发展而来的。“读式教学”是该校前任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历时30年,通过对读的方法、规律、艺术的研究,开创的一种“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式教学”在国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21世纪以来,在继承与发扬“读式教学”的道路上,该校后任校长危汉桥、朱永军等及全体同仁深切地意识到,“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包含着全校师生认同和习得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习惯,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逐渐发展成钟家村小学特有的“读式文化”。

“读式文化”是以读者学习为中心,包括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互动;以读的世界为对象,包括文本、人生、自然、社会的融合;以读的活动为中介,包括认知、理解、鉴赏、创造为层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学校圆形文化。下面拟从 “读书化文”、“读文化人”、“读心化灵”三个层面,谈谈对“读式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一、“读式文化”之读“书”化文

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魅力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哪里?这是多年来学校教职员工不懈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家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郑祖读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读式”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这种方法和思想奠定了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调,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活动”的教学方式。

后经学校教职员工的持续探索,构建了“初读质疑――研读释疑――美读生情――读写结合――广读延伸”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以静心读书为师生的生存方式,以读懂他人为师生的交往方式,以读懂课堂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读懂教师为学校的管理方式”的“读式文化”。“读式文化”具体包括激励、沟通、人本的读式管理文化,乐读、勤思、合作的读式教师文化,朴实、多读、自悟的读式课堂文化,乐读、感恩、参与的读式学生文化,透明、合作、激励的读式家长文化。

在人们惯常的意识里,学生是读书的,教师是教书的;学生是学知识的,教师是教知识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然而,这样的认识,实则是表浅的,甚至是非教育的。因为,对学习者而言,从书到文,从字到义,从知到识,从识到智,尚有一个转化、递进、生成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认知、调节与掌控,引导学习者化书本为文本,化知识为思想,化文化为人格,恰是教育的奥秘和妙处。

钟家村小学没有满足于上世纪“读式教学”的历史辉煌,而是将“读式教学”发展为“读式文化”,引导学习者从认知到识读,从理解到感悟,从读书到体认,并从语文向各学科延伸、拓展,构建了传承文化、思考文化、体验文化和超越文化的学校课堂教学文化特色,这实则是将“知识教学”发展为“文化育人”。“学校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学生到学校不仅仅是应对考试,还应参加各种活动,达到身心健康均衡发展。”这是钟家村小学领导班子对教育的个性化理解。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用新的评价方式推动读书、用校本课程的方式普及读书和用文化建设的方式升华读书,“读式文化”以“文化阅读”为纽带,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全面凸显了学习者在知识面前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展示了他们在知识面前的感受力、创生力和个性魅力。

在当今时代,“读”具有多种引申意义,如“读”是一种探究,“读”是一种体验,“读”是一种再发现、再组织、再创造。读中求思考,读中求理解(感悟),读中求见识,读中求表达,读中求交流,读中求体验,等等。“读”作为人类的一种学习或认知方式,它主要与学习或知识有关。但对“读”的理解,主要应定位在“读者”主动与知识打交道过程中对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此意义上,可将“读式文化”理解为“读思文化”或者“读识文化”。“读式文化”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继承与创新,钟家村小学的教职员工正试图将“读”这一人类几千年的学习方式从应试学习的小道引向素质教育的大道。

二、“读式文化”之读“文”化人

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她的文化史,而文化史就是她的阅读史。小学教育为国民素质奠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养成儿童的阅读习惯。在数字化时代,在娱乐化时代,在“读图”时代,创建阅读文化,保卫阅读传统,重构阅读心态,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式教学”提出,通过读书使静态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视觉符号转换成听觉信号,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通过这一系列的转换,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就不只是人与书本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关系。人与世界以“读”为中介,可以获得理性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审美的陶冶。“读式文化”具有弥散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犹如空气,无处不在,弥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学校的各项工作以“读”为核心,彼此理解,融洽沟通,达成共识;具有立体的特点,学校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等之间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一种自觉的、持久的或自动化的生活样式。如果“读式文化”成了一所学校的“气场”或者“磁场”,那么,“阅读即成长”,“阅读即生活”,真正的教育也就发生了。人生来是无知的,人因阅读而摆脱愚昧,因阅读而开启智慧,因阅读而成为自己。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益的,好的阅读是精神的唤醒、思想的启蒙、智慧的通达,是人与知识相遇时的心灵感应,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觉悟。

也许,我们很难诠释“读式文化”的精神内核,或者分解其基本要素,但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因为“读式文化”是整体存在的,是以人为本的,是潜移默化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制度文化乃至心理文化等,都是“读式文化”的实践支撑和具体表达,都汇集于“读式文化”,成为了学校文化育人的“充电器”。那些所谓能够分解的阅读教学,虽然可能是有效的知识教学,但对于人的素质养成而言,则可能是碎片化的、标本化的阅读教学。

教育是文化的别名,教育旨在教化人,教育即化育。钟家村小学通过“我讲我的教育故事”、“读书与教书育人”、“读书使我改变”、“读书伴我成长”、“我与孩子共成长”等系列活动,致力于促进师生在思想观念、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将“读式文化”外化于学校的物质形态之中,内化于师生的行为之中,融化于学校的制度之中,渗透于学校的精神之中。一句话,他们正在凝聚“创建学校读式文化,营造师生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探索从“书香校园”到“精神家园”、从“读文识字”到“读文化人”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他们在追求“读式文化”的大道上,不仅读出了一片新天地、新气象,而且读出了一种大境界、大视界。一枚小小的书签,一抹淡雅的书香,一种从容的阅读,凝聚着一所学校的文化追求,表达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

三、“读式文化”之读“心”化灵

教育要有灵气和智慧,才能培养孩子的灵气和智慧!真实的教育是直抵人心的,是启迪思想和智慧的,也是召唤和激发生命的。好教育一定不限于纸上得来,它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往、理解和对话。这种人对人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乎人自身,也必然迁移、延伸至自然和社会。

“读式文化”倡导师生静心读书,用读书净化师生心灵,改变师生行为,促进师生发展。“读式文化”不仅是一种“尚读”文化,更是一种“读人”和“读心”文化,读自我,读人类,读自然,读社会。以心灵之“读”,以启智之“读”,以悦纳之“读”,引领师生享受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学校鼓励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努力地“读”懂心灵,“读”懂孩子们那懵懂纯洁的心灵。“读”懂学生的心灵,教师才有爱的能力,学校才有爱的智慧。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读懂学生、读懂教师、读懂家长、读懂管理者。这一系列的“读”,都是为了架起人与人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语),人要理智、有思想的“读”;人是情感的动物,人要有感情、有激情的“读”;人是自然之子,人要读自然之书,读天地之书;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者,人要读社会之书、生活之书和劳动之书。恰如学校所提出的,讲堂之“读”,让师生聆听窗外的声音;游学之“读”,让师生进行心灵的远足。

在当今社会,从“阅读”到“悦读”,从“悦读”再到“越读”,是人的精神的漫游、心灵的充盈和生命的洗礼。现代文明竞争除了要有经济能量之外,还要有精神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就是为储存民族的精神能量奠基的。钟家村小学在开展“文本之读”的同时,十分重视引导师生从读文本走向读懂人的心灵――“心灵之读”:一是倡导学校管理人员读懂教师,使管理方式贴近教师的需要;二是倡导教师读懂学生,使教育方式方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三是倡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读懂,在校园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开放合作、和谐发展的“心读”文化氛围。读懂教师就是要点燃教师的职业激情。读懂学生就是要珍视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把爱心播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心灵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人们应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人对人行为的约束而使教育的爱落空。”

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们愈来愈追求并崇尚技术和物质,其结果可能是技术“掌握”住了人,电脑主宰着人脑,“形象化”即真实,“数字化”即生存。精神世界逐渐萎缩,物质世界恶性膨胀,甚至理想也逐渐物质化了。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真正的灵魂是凝聚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真善美的观念,真正的信仰便是对这种观念的崇尚与追寻。

在“读式文化”的世界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追求,他们的世界是一种精神丰富、价值健康、生命充盈的世界。“读式文化”能够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生信念与理想,呼唤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欲、审美意识和道德良知。这种文化能够保障人性的健康进步和人对于真善美的爱心与关怀。“读式文化”唤醒人的生命意义,启动生命的觉醒。这样的文化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之友,是愚昧或者人性异化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