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目标教学断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寡人之于国也》目标教学断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目标,《教参》定位主要两条:研习《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孟子言论的魅力,探究孟子理想社会的基本条件与其当代意义;探究孔孟“仁政”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感受先哲们的光辉思想,并与之进行精神对话。我们习惯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积累文言知识。按照上述目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体现了“思想味”、“现实味”、“说理味”、“文言味”,即达成目标。

这是一个设计结果的平面呈现。推敲起来,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生成的目标与目标的生成需要考虑的因素还不止这些。要准确定位阅读教学目标,我们还要弄清楚教学目标的“来”和“去”。

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它来自于课程目标,换句话来说,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解决如何精准定位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块“短板”。有了明确的目标,其它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事实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层面学习目标的精准定位需要考虑下列要素:行为主体(谁学)、行为表现(学什么)、行为条件(怎么学)、行为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依照“四要素”原则,《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目标定位首先要考虑以学生为主体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点拨学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启悟学生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有一位教师预设时想了很多做法,设计了问题穿插。

首先,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其次,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再次,学生分组接力诵读关键句段,体味:语调、语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读?最后,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继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生成过程穿插的问题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初中已学过,现在可以对此作些新的思考:孟子想借这个寓言指出梁惠王哪方面的问题?

②孟子为什么反复强调“谷”、“鱼鳖”、“材木”?

③如何实现“王道之成”?能用两点说明吗?

④梁惠王到底是否“尽心”?能联系全文加以说明吗?

⑤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呢?你认为孟子的王道为什么不被齐宣王采纳?

如此,就这一课目标定位而言,具备了“来”“去”自如的条件了,同时还彰显了三个特征:

基于文本施教,以“读”悟理。《寡人之于国也》篇幅不长、语言生动、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通过多遍诵读,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文本内涵。大致算一下,用中速读一遍需2分钟,读5至6遍(包含)加上诵读中的间歇,外加分段式、多角色的文本探究,耗时40分钟。以读悟理,“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强调学生的学,重视教师的导。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基于必修1和必修2两册的文言积淀,相信学生有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但淡化预设与讲授,并不是要教师淡化出场,让课堂放任自流。第1节小切口进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一反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解,质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维,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渔”,实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过渡。第7段中其余6段放手交给学生分组诵读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规正其探究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生成和深化,课堂就收放有序,活而不乱。

立足人格教育,提升审美情趣。孟子其文的尺幅兴波,精神的烛照千古,利于鉴赏活动与读法指导的相得相融,人文经典与时代脉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从导语与结语的文学性与逻辑性并重,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美、结构美、情韵美、思想美,熟习文言读法,提高语文素养,获得知识积累与精神教养,有兴趣也有底气来面对以后的自主学习。

以上特征不离传统,又不乏创新,既紧扣文本,又以人为本,那是因为预设时“胸中有丘壑”,“三维目标”立体交叉呈现,目标设计与目标达成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让平面的目标站起来,目标就更明确、更具体、更科学。成目标于胸中,生成时不游离目标,阅读教学的有效度会有所提升。

但是,观察语文阅读教学,发现有一种语文课型大开大阖,融历史、哲学、美学、地理、天文于一体,涉及面极其广阔,教学过程如风筝断线,野马脱缰,像浮萍,像云雾,“野语文”含量过高,语文味过少。就语文阅读课而言,“漂课”表现为无固定教学目标,形散神亦散。阅读教学频繁跑偏、散打,从表象看,展示了教师学识的渊博,实际上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阅读教学丰富多彩的基点是紧扣文本,从“目标”出发来设计课堂流程,课前围绕“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预设过程中,定位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常常被人忽略,而空洞、抽象的目标常见于教学案。胸无目标,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现象依然存在。通过课程标准解读,细化教学目标是规范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度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如果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设定“空”而“大”,教学过程往往就“飘”而“散”。学科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该学科不但承担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承载人文思想的熏陶。相对而言,学科知识的传授属显性目标,人文思想的熏陶属隐性目标。处理好两者关系也是目标精准定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读文本围绕“仁政思想”、“思辩色彩”、“实词和句式”就成为教学过程的基点。游离目标往往表现为:脱离文本的具体表述而空谈“仁政”,脱离文本“问”和“答”谈思辨,脱离文本传授文言知识。更有甚者,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这就谈不上目标的准确定位了。细致分析,“飘”课产生的根源有两个:微观而论,有明确目标而游离目标,如上所述;宏观而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确立不科学。第二个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案的设计重“过程”,轻“目标”是常有的现象,轻“过程”重“目标”同样不可取!

语文课需要纵横捭阖,需要天马行空,但必须有目标统领,否则,就会变味,就会越位,被严重异化,“跑、冒、滴、漏”层出不穷,从而误入歧途,效率自然大打折扣了。优质的阅读课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到具体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去,每一堂课都精准定位,这样的课当然是“飘”而不“飘”。优秀教师上课有时看似游离,实则相关;有时欲擒故纵,埋下草蛇灰线,最终豁然开朗。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联结点和灵魂。有限的教学时间昭示我们,目标设定必须基于文本,着眼于学生,立足于课堂。预设时多费思量,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切实获得知识积累和精神教养,从而避免过度强化知识传授、过度强化人文教育、过度强化应试训练,也绝对不会出现偏了目标,散了课堂,乱了教学的“飘”“散”行为了。

吴国锋,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