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熊篆刻写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熊篆刻写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熊,字大愚,别署面墙斋主、风过耳堂主人、老墙等。1949年2月1日生于西安。现为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社长。出版有《赵熊篆刻集》、《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等。

赵熊先生的篆刻从具体创作技法上来看,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入印文字是赵熊先生非常感兴趣的经营重点,对多种文字进行尝试,包括金文、小篆、谬篆和泉币文字等,甚至还有老宋体,范围非常广。入印文字多元尝试,秉承前贤遗风,正好亦符合他尽量涉猎广而多重吸收的创作思路。“书乡”以老宋体入印,处理非常到位,既保留老宋体特征,又体现金石味,各种因素糅合巧妙之极,是一方代表作。

二是形式感构造是创作表现中的另一个支撑点。形式感经营分为两部分,一是肖形印,二是文字印。对于其肖形印创作,在阅读《篆刻》杂志,见其中将赵熊先生列作“肖形印十家之一”时才知晓,之前孤陋寡闻,有所不知,可看出他对汉肖形印及来楚生的理解、变通、运用。文字印是经营重点。从他早期参加篆刻展的“面墙斋主人书”作品开始,一直到现在仍是如此。需要说明的是,形式感有时是章法,但章法未必就是形式感,更多侧重篆法功效,以自然为上,比如徐三庚对邓石如“计白当黑”的理解就已经是形式感,而不是章法,过犹不及。现代人追求的多半是形式感,并不是章法。我所选出的这一批印章形式感极强,整体上技法驾驭处理得心应手,但也因为注重形式感,虽然每一方印都很新颖,但不同印面放在一起,则有不同风格冲犯的情况存在。“由心作相”印面对比度很强,但文字和边栏之间这种处理存在一些唐突处,文字显现出摆放迹象。“我忘吾”线条构成对比很见新意,但有意盘曲会稍失自然。“网细鱼稠”更像一幅画,存在图案化倾向,“空中一片石”就整个印面的经营而忽略了字形相互之间的关系,远不如“五更钟”来得更为生动。此印中文字大小磊落欹侧,跌宕多姿,是一方精品代表作。类似利用文字特征自然而出,又考虑到技法等综合因素,这样的创作更接近完美。由此而言,风格形式的营造主要还在于形式感和章法之间的权衡,实质上其中的关键归根结底是处理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篆书风貌问题。如果留心这一组“货币文字”印章的话,可以看出非常统一,无论是印面形式还是篆法相互之间的关系,出之自然。入印文字作为载体,可以充分感受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凭据和依托,决定了作品离“刻”更近还是离“写”更近。篆刻与书法一样,存在许多需要加以处理的对立矛盾,无法完全切割,有时在某个方面稍有放纵,便有些“过”,有时候做得不好,看起来欠火候。风格与习气也仅一步之遥,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这个平衡点的把握非常重要,一是要寻找这个平衡点,二是要不断调整这个平衡点,使得章法经营不断突破自我,又能时时在可控范围之内。我想,赵熊先生个人所的理解风格“渐变”,是有自己独到之处的。

三是单刀充分运用。单刀在表现情趣上极有优势,“重阳祭祖”充分展现了欣赏视觉上的美感,全印用刀轻快爽利,无一复刀,酣畅淋漓,乃赵熊先生代表作。

三点统而言之,入印文字是一种载体,单刀写意和形式感经营是互动的两方面。一般在分析具体技法时,分列为刀法、章法、篆法三类,实际上三者密不可分,从中可以看出赵熊先生篆刻创作一些规律性,实际上就是风格所在。

我觉得像“寿且昌”、“墨涛”、“老墙”、“康平斋”等一类印章是典型的赵熊印风,且与他的书法已经十分统一。白文在用刀上保留起止刀痕,浑厚老辣,似山之不平,整体上即便稍有冲突也无所顾忌,甚至在所不惜;朱文冲切兼用而更偏向于切,线条生涩苍浑而见笔意。作为一个书印兼善之人,有这方面的优势。整体上入印文字极为丰富多元变化,但我以为,“入印文字”最终应该变成篆法。如前所述,赵熊先生篆刻创作有形式上的“组”和时间上的“段”两个特征,与他个人篆书创作结合起来看,应归结为一种更为纯粹形式,入印文字应有独特的标签—个人篆书风格。因为就个人印风而言,篆书是一个根本标志。赵熊先生擅长隶书和行书,隶书更是他的代表书体,以此扬名。近年来书印风格走向统一,如新刻的《道德经》中词句“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印。隶书在印面中运用,结体使转不同于篆书,弄不好便有生硬感,但也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展现简洁、古朴之美。赵熊先生作品所展示的正是隶书的简便和古朴,这与他对入印文字的探索也能够呼应起来。篆刻偏于隶书在篆刻史中是有先例的,最典型的就是“西泠八家”。八家皆善隶法,侧重以隶法改造篆书,刀法上偏向切刀,在表现金石味上有优势存在,但笔意存在局限性,不如皖派冲刀来的明快。从“以书入印”的角度来,浙派入印文字的个人风格远不如邓石如身后的吴让之、赵之谦和吴昌硕等人更为显著,所以最终在入印文字、书法风格以及金石味之间有个权衡,不言自明。

赵熊先生对于篆刻风格“上下而求索”,是一个阶段,是一个过程,不完全是结果,符合他自己“在路上”的理解,这是一个印人的谦慎,也是一种对于艺术执著和赤忱的精神。艺术追求本身是无止境的,但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艺术,总有谢幕告一段落之时,所以必须毕竟要看到一种现实的风格形式存在。人在旅途,艺术创作会随着心境变化而自然变化,因为人生经历而更加洗练精彩。对于赵熊先生来说,花甲之后篆刻艺术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