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学.民俗(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二十五讲 民俗(一)
主讲:李 霞(副教授)
日、气、朔
中国最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所以中国古代没有星期这个概念,日的周期为六十天。
“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不尽相同,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
“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也就是天气晴朗无云却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基本在三十天左右。很多时候,需要对朔望月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
古人怎么计时
从西周开始,中国就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定出了计时的方法,为十二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有的时候为了区分得更细,也有将十二个时辰中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段,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如此一来就和我们今天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比较相像了。
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常见的有三种,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圭表是通过直立一根长柄形的物体,由土、玉、石制成,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日晷在现在比较常见,是由一根长针和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盘组成,也是靠日影来判断时间,与圭表不同的是,它是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所以长针的影子就好像今天时钟的指针一样。遇到阴雨天气,古代人民也发明了用水计时的漏刻,就是通过漏斗的水所流动的时间来计时,原理很像沙漏。小的计时单位常见的还有一盏茶,一炷香等,具体换算为,一时辰(十二时辰制)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所以一盏茶为十分钟,一炷香为五分钟,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
所谓节气,是指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太阳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十二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十二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十五天。现在人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运动规律,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 日、21 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若寻根溯源,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此后经过不断完善,到秦汉时,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制定《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写进历法,其天文位置正式得到确认。为了便于记忆,人们还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