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南无二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无二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蒋姓人口有600余万,这600余万人几乎都是同一家人。在中国大姓中,蒋姓(依人口计应排在40~50位之间)乃血统最纯正、纯粹者,所以,民间云“天下无二蒋”、“江南无二蒋”。

数年前,欧洲的科学家工作团队发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能有1600万人是成吉思铁木真的后裔。他们不说是蒙古人的后裔,而是成吉思一个人的后裔。他们的方法是对男性Y染色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1600万人应该在13世纪时有一个共同的男性祖先。以史料对证,认为此生殖威权者一定是成吉思汗。

这个发现结果或许缺少逻辑上的严谨性,因为人们现在找不到铁木真本人的DNA,仅仅是通过数学计算与历史推原得出的结论。但这个工作团队的发现至少告诉我们,通过一个世纪的时间,一名先祖可以蕃衍出1 600万之众的后裔。

目前蒋姓人口有600余万(接近香港的总人口),如果这600余万人都是同一家人,似乎也合情合理。在中国大姓中,蒋姓(依人口计应排在40~50位之间)乃血统最纯正、纯粹者。民间所云“天下无二蒋”、“江南无二蒋”,或许渊源有自。

三位蒋先生的回忆录

欲探求蒋氏历史,最好先选读三位蒋姓子嗣的回忆录。这三位蒋先生都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巨子,他们的回忆录又都用英文写就,先飨西夷读者,再译回母语,以资国人。

第一位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蒋梦麟出生在浙江余姚的蒋村,他在回忆录《西潮》中说,“蒋氏族谱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从徽州迁到奉化暂住,又从奉化迁到余姚。徽州是钱塘江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到余姚来,可能就是为了开垦江边的新生地。在我幼年时,我们蒋氏家庙的前面还有古堤岸的遗迹,那家庙叫做四勿祠,奉祠宋朝当过御史的一位祖先,他是奉化人,名叫蒋岘。”又说,“我们确切知道,住在浙江省境的蒋姓子弟,都在徽州找到了共同的宗脉。”

第二位是曾执教于南开、清华大学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家是从邻省江西吉安迁到邵阳的,时间可能是在十七世纪的后期似乎是陆续迁移而不是整族迁移的我们族人有一份族谱,每十五到二十年修订一次。为了修订族谱,族人曾派代表到吉安去搜集资料。我应再补充一句,我的族人有一部分迁到老远的四川,定居在战时的首都重庆附近。”又说,“十九世纪末我族才有祠堂。这说明在此以前蒋家族人稀少,无此必要。”

第三位是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学者,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的蒋彝先生(按正是蒋彝先生将Coca-Cola译为双声叠韵、妙不可言的“可口可乐”)。他在回忆录《儿时琐忆》中,专有一节“蒋氏一家”叙述九江三径堂蒋氏的来历。先叙东汉初年的一世祖蒋诩(字元卿),归隐不仕,辟三条小径,与友人交通。“在元卿公以前,家谱中无祖先的姓名记载。但是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周武王的兄弟周公,就有一个儿子,被分封于姜,他的后裔便以姜(蒋)作为姓氏。年深日久,蒋氏家族分布到中国各地,这也就是目前有许多蒋家的原因。”(按此书中文译者不知有蒋国,误将封邑地名依音译作“姜”。姜,因姜水而定,于今陕西岐山)又说,“南宋末年,中国北方遍遭元军蹂躏,南方又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时疫。我们的祖先便决定卖掉田产,迁居到中国的中部。这便是我家迁往九江的原因。祖先们曾在长江北岸务农为生,世代相传,竟繁衍为江北望族。”

这三段关于家谱的记叙,大致可以说清蒋氏由来、支派迁徙,他们的现代地望分别是浙江、湖南、江西,因而也颇具代表性。但这种描述仍不够严谨。

大族在江南

《氏族略》云:

蒋,周公之第二子伯龄所封之国也。杜预云,弋阳期思县是。按期思宋改为乐安,今光州仙居县是也。汉有隐者蒋诩,又有蒋期。刘宋时有蒋恭,灵异,后封为蒋神。

如今各地蒋氏宗谱,均将伯龄称作始祖,但伯龄却并不姓蒋,伯龄是周公之子,所以蒋是周的同姓国。后为楚国所灭,亡国后,蒋国子弟才以国为氏焉,后再过多年,姓、氏统一,才以蒋为姓。蒋氏失国一事,不见于经传(《春秋》及《左氏传》)。后人只能以《左传》文公十年中的一句“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人令尹称公,期思公,即期思的令尹,复遂为人名),米判定至晚在文公十年,蒋已为楚所灭。杨伯峻先生认为,期思“其地即今河南省固始县西北之期思镇”。

蒋彝先生一族的家谱所记载的一世祖蒋栩,在《汉书》中有记载,《王贡两龚鲍传》云:杜陵蒋诩元卿为兖州刺史,亦以廉直为名。王莽居摄,钦、诩皆以病免官,归乡里,卧不出户,卒于家。(按《资治通鉴》卷第i十七也有相似记载。)“三径”典故的最初记载,出于东汉时期所撰的《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因大部分蒋氏后裔认同自己是蒋诩的后裔,所以三径堂是蒋氏最大的堂号。

《氏族略》所云隐者蒋诩,乃正史中第一次记载蒋姓人物,其望出京兆杜陵。蒋栩在史书上的出现,距蒋氏失国已有六百年之久。部分蒋氏族谱所载早于蒋诩的“蒋满”、“蒋万”两人,则《正史》不载。由此看来,蒋彝说“在元卿公以前,家谱中无祖先的姓名记载”,意味着九江三径堂谱更客观些。

中国的家谱,向分大宗、小宗两种。大宗者,从三皇五帝纪起;而小宗则创自宋初的欧阳修和苏洵,又称欧苏体,其编修原则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即仅上溯五代。小宗法一度成为修谱的正法,但明清两代纷纷回复到大宗谱法。大宗法,极不准确。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外篇中沉痛地指出:

谱谍掌之于官,则事有统会。人有著籍,而天下大势可以均平也。今大江以南,人文称盛,习尚或近浮华,私门谱谍,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大河以北,其人率多椎鲁无文,谱谍之学,阀焉不备,往往子孙不志高曾名字,间有所录,荒略难稽,其失则陋。夫何地无人,何人无祖,而偏诬偏陋,流弊至于如是之甚者。谱谍不掌于官,而史权无统之故也。

三国蒋干的前世今生

三国时期,乃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之前夜,此时的姓氏分布颇具意义。细检《三国志》,计得蒋氏二十一人(按《三国志》中不见蒋义渠,《通鉴》载之,望出不详),列表如下:

蒋舒,蜀武兴督,今略阳。

蒋石,居于西平、金城(今西宁、兰州)一带,望出不详。

又,《三国志》裴注引《别传》云:

乐安博昌(夸淄博迤北)“乡人为之语曰:蒋氏翁,任氏童”,盖蒋氏时已为此地著姓。

以上可知,三国时期虽距蒋诩仅二百年,但此时蒋氏已成蔚然大姓,而且分布广泛,东西南北,无所不至。但是此时的蒋氏未必全是隐士蒋诩的后人。现在一些自称是蒋诩后裔的支族,族谱记载蒋诩有九子,诩死后被光武帝分为九侯,因而这些蒋氏后裔称为“九侯堂”蒋氏。但不仅九侯不见诸正史,在“三径堂”的族谱中,明确记载始祖元卿公有三子二女。三子皆务农不仕,两女也都嫁人农家。中国人所谓“一世代”,即指三十年,如果我们保守地以二十五年为一代人,那么二百年时间,大致相当于八代人。仅隔八代,便兴旺如斯,不合情理。好在笔记史料提供了另一条蒋氏先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