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古诗文课堂生机盎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古诗文课堂生机盎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如何让古诗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精美的古诗文到了课堂就成了古板的代名词,主要症结在于教师过于注重字词教学而忽视甚至是忽略了全篇的精华――情趣的教学。完成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古诗文的语感,去真正体会古诗文的深邃和精美。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活力与效率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诗文教学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为此,许多老师常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学生忙于耳听笔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往往经过这样的“凌迟”之刑,变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古汉语材料。

别林斯基曾说:“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古诗文语言精美,思想深刻。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这些名句镶嵌在学生心灵之中,成为学生座右铭时,正是学生对古诗文欣赏到淋漓尽至之时,学生看到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他们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我们要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不仅能诵之上口,还要付诸行动,让学生明其理,行其知,通过师生对话,情感沟通,走入文章的深处,走进作者心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古诗文获益匪浅,从而更加喜欢古诗文。

然而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或重视基础,或重视主旨,两者有失平衡,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

(1)机械翻译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较少,阅读能力差。对一篇简单的古诗文,只知大意,不能深入理解,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诗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如此种种定会降低学习质量。机械翻译,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沉闷枯燥。

(2)重神轻意

有的老师认为,一篇文章,无须把太多的精力花费在字词句上,而应让学生抓住主要意旨,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在教学中淡化翻译,而强调对中心的感悟。这样,学生虽理解了文意,却也是浮于表面,古诗文的基础并没有扎实。

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教师以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近年来,一部分省市中考加大了课外古诗文的考查力度,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一.重视诵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古诗文的教学,教师强调多读多背,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鉴于此,教师更应正确处理诵读与理解的关系,采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教学,我希望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于是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读法,引导学生不断感受美、发现美。通过反复吟诵,在诵读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不过这反复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逐步深入的。此活动的设计旨在充分发挥朗读的功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感悟美的韵律和内涵。

二.重视知识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 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古诗文阅读水平。例如在《口技》中,“指”字出现两次:(1)手有百指:指头(2)指其一端:指出,同样一词或一字多译的还有很多,如:乳、坐、绝等等,都需要学生来归纳。但对于词语的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之”在《陋室铭》中如:“无丝竹之乱耳”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在《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的。而在《核舟记》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之:代词,它,指左膝,因此,学生的知识积累要随着学习去联系、归纳,逐渐丰富起来。

三.鼓励多思质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 。”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课文里“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竟然”的意思,而试卷题目中则是“于是、就”,我鼓励他们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有了满意的答案。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鼓励情境代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动态课堂的形成,应以多元活动为载体,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能用智能强项进行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重视“情境”在教学中作用。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情境等。我在教《三峡》一 课前布置以合作组为单位自读课文,要求用本组喜欢的方式引导大家进入课文欣赏。(可绘画,可配乐,可做多媒体课件,……)课上就以学生成果展示来导入课文的学习,在评价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此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参与课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评时,不要过多束缚与苛求,以鼓励作品中洋溢的个性为主,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取乐趣。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过程中,组织学生探讨文章主旨时设计辩论活动。师问:“张岱真如舟子所言,是位痴人吗”?请大家想一想,然后正反方开始自由辩论。

总之,让学生改变对古诗文的态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以上的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老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有所学”的效果,进而实现我们最终的目标:古诗文课堂如春天田野般生机勃勃。

参考书目:

1.《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

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陈兆进,陈艳,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