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泰山印象 第1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靠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一阶一阶地,没有任何思想和感觉地爬着。四周是什么样的夜,我不知道,只看见自己的影子在青石台阶上晃动……终于不知是谁叫起来:“到了!南天门!”
我急切地抬起头,想看看泰山的夜是否真的那么神秘和威严,可是在我四周的似乎是开天辟地前的那一片混沌状态,天地都消失了,只有被山风吹散的云的形骸充斥在这片空间,一条被灯光打亮的石阶像天梯一样垂下。我感到十分可怕,自己从2 000米以下的山底千辛万苦地爬上来,想感受一下贴近天空的神圣,体味一下俯瞰众山小的气势,却发现,在这里,在天地的威压下,我在急剧地缩小下去,轻得连脚下这片土地都不能踏实地把握。山顶上,人们相互依偎,缩成一团,彼此用体温温暖着,仍然抵御不了山风的肆虐,瑟瑟发抖。这是自然的力量吗?轻而易举就把我们打得晕头转向?轻而易举就让我们在它巨大的身躯下弯下了脊梁?是在警告我们自然的威力之大远不是我们人类可以控制的吗?
天亮了。远远近近的树木、怪石、山峰,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十八盘的石阶蜿蜒而下,所有的山顶都在我的脚下,蓝天白云抚摸着我的头发。昨晚的恐惧和迷茫渐渐退去。5 000多级台阶,我不是也爬了上来?一夜的寒风后,我不依然立在泰山的头顶?而它――自然,在冲我恐吓、吼叫了一夜后,现在又只能显出驯服温顺的神色。
下山的路上遇到一队队挑山工,扛着重物快步疾走,留下洪亮的吆喝声比那风声还悠远,留下健壮结实的身影比那岩石还强劲。他们挑起人类的尊严,展开与自然的搏击,步伐是那么自信、坚定。走过回马岭,我想起了那山上没有石阶的日子,马儿由土路上山,在半腰就只能望山兴叹,在天地的嘲笑声中退下山去。然而曾几何时,人们开始用他们并不有力的手掌,并不宽大的肩膀,抬呀,挑呀,用石头一点点砌起通天的路,从泰山巨人的脚趾,一直爬到了它的头顶,在那里长啸一声,天地为之动容!
一路欣赏刻在石头上的题字,大都是感叹泰山之险峻,造物之神奇,唯有一份人类递交给自然的挑战书,傲然踞于古老的山石上。那就是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的力量可以挑起天地,震撼乾坤!这使我非常感动,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西方几百年之前就有了文艺复兴,把人凌驾于神之上并将其作为天地真正的主宰而赞美!而我们――有着悠久历史和深邃思想的民族,是否也早已悟出这份道理?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站在这里,发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就已感到人类所涌动的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可是,直到现在,漫山的香火依然旺盛,仍然有不少人宁愿把希望寄托于缥缈的天国。难道脚下的青石台阶不能给他们坚实的信念?难道一身热汗的挑山工不比庙中的冷面菩萨更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吗?
坐在回宾馆的车上,望着泰山在我的视野中越来越小。冥冥之中,一个大大的“人”字顶天立地!
古往今来,写登泰山的诗文可谓多矣。《泰山印象》一文可谓视角独特。
泰山,巍峨壮丽,可是作者并不满足对人们熟知的景物再作详尽的描述,而是着笔于外界景物引起的内心深处的冲击和思索,向我们展示了对哲理的体悟。
本文所讲述的并非人所未知的道理。人本主义,是人类从与大自然斗争中不断认识自我和增强自信而确立起来的在历史上有过积极作用的进步思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它,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自然地形成和印证了这一思想。一个人总是要在接受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才会走向成熟,但这种接受不应是消极被动的,而应伴随着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前人的思想化为自身的财富,才能培养自己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文章先铺陈“天地之势的威压”。自然的力量使“我”感到十分可怕,以致使我“急剧地缩小下去”。在山风的肆虐中,人们瑟瑟发抖,晕头转向。接着,写天亮之后泰山变得驯服温顺,继而对“挑起人类尊严”的挑山工表示赞美,最后写自己下山途中对、孔子名句的新感受、新认识。全文就是这样先抑后扬、虚实结合、不断深入地写出了登泰山的感受:真正伟大的不是自然而是人。
作者的语言也有一定功力。说的《沁园春・雪》“像是一份人类递交给自然的挑战书”,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里涌动着人类“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语新鲜独到,准确揭示了引句与文章主旨之间的联系。
写文章贵在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影响内容的深度。末尾处,作者笔锋一转,写到在泰山看到的“漫山的香火依然旺盛”的现象,接连用两个具有劝诫意味的反问句,言虽短却发人深省。(指导老师:毛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