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20世纪中外钢琴音乐的发展及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20世纪中外钢琴音乐的发展及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世纪钢琴作品流派纷呈,多元多极,是二十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发展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世纪的钢琴音乐像其他各种形式的艺术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潮流派迭出的影响,展现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纷繁复杂、独特多元的特征。这些流派此起彼伏,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既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和创新。

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对民族音乐再认识,再创作的过程,即用钢琴音乐表现民族精神、情感、文化的过程,也是民族音乐创作道路不断拓宽的过程。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并不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文化的排外主义,而是强调对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使钢琴艺术融于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增添新的审美品质和新的艺术生命力,进而形成具有民族神韵的钢琴音乐,为全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音乐 20世纪 主要流派 创新 发展

一、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主要流派及其创新

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像其他各种形式的艺术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潮流派迭出的影响,展现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纷繁复杂、独特多元的特征。这些流派此起彼伏,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既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和创新。

1.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音乐流派,它不仅在创作手法上对浪漫主义传统进行了大胆革新,而且在音乐表现的美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印象派音乐在创作上追求气氛和色彩,充分利用和声、调式、旋律、节奏和音色等创造出整体的气氛和自然的色彩,以期在转瞬即逝的听觉过程中让人享受到美和快乐。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在于音响和音色,它追求在疾驰的瞬间印象中一切满足听觉并使人能够陶醉的东西。因此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更为重要。在独奏乐器中,由于钢琴兼具和声及音色的精制变化的性能,最适合于表现印象主义的风格。因此,钢琴音乐发展到印象主义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和拉威尔。德彪西堪称继肖邦、李斯特之后最重要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他的两部《前奏曲》是二十世纪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德彪西的最大贡献是在和声方面。“不协和音必须先有准备后有解决”的原则、“和声时间的紧张之后必须有暂时缓和”的原则都受到了德彪西的挑战。这一跨越是对音乐规范的一次冲击,它冲击了调性的基础,经由几百年来的实践所确定下来的和弦的准则,一下子就被打破了。这对于音乐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创新的勇气和力度令人震惊和叹服。

德彪西的另一贡献是在音色方面。他忽视了音乐上发展的逻辑和形式上要求的方法,并且打破了调性束缚,自由地处理不协和音,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为巴托克、勋伯格等人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拉威尔是印象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简练、结构严谨、和声新颖。在钢琴音乐创新方面,拉威尔不仅可以与德彪西相媲美,甚至在某些领域走在了德彪西的前面。比如,在《水波嬉戏》中,他充分利用了钢琴上的高音区,为后来一些作曲家使用这一音区开了先河。拉威尔还自己搞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和弦语言,这套和弦语言选择了复杂的全音阶的结构,而不是建立在德彪西的“水汪汪”的九和弦的属音上的结构。

2.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大战不仅给人类的物质家园造成了空前的破坏,更在人们的心理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对世界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信仰产生危机。人们不愿意再将真善美等诗意的东西作为歌颂的对象,而是嘲弄一切,发泄内心的愤懑和不满。他们嘲笑印象派音乐家视野的狭窄,说他们只会做梦。一些音乐家积极寻求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这种烦乱的情绪,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音乐家不满足于像印象派那样着力表现自然景物的光和影,而是主张根据内在需要表现自我感觉和主观精神世界。表现主义的代表勋伯格认为:“谐和”已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用“不谐和”的元素来刺激人的听觉。所以,他的音乐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似乎杂乱无章、完全自由、不受任何旋律、和声节奏与曲式发展的一般规则制约的错乱感。这极容易使人联想到发怒的小孩或者年轻人,他们气愤地乱摔、乱打,尽情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但是对于如何建立新的秩序、如何创建一个新世界却心中无数。这似乎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声。

经过10年的探索和试验,勋伯格终于找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建立了汇音体系。这是他对现代音乐的巨大贡献。他的后期作品《五首钢琴曲集》和《钢琴组曲》都是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勋伯格的继承者韦伯恩善于从新印象画派的“点彩”画法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喜欢用星罗棋布的短促音符获得飞珠溅玉的效果,也体现出极其惊人的独创性。

3.民族主义

民族乐派以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为代表。巴托克不仅是一位音乐巨匠,也是杰出的钢琴家。他从1905年开始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匈牙利民歌的艰巨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北非甚至土耳其,收集民歌多达三万首以上。在对所收集民歌的结构和来源进行了科学分析之后,巴托克把这些民间素材的旋律结合到西方专业音乐的语言中去,使自己的钢琴音乐创作逐步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力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中既融合了匈牙利民族主义因素,也充满着现代主义的思想。这种基于民间音乐的“新音乐”是一种如浮雕形式的艺术,而不是音乐层次的艺术。

4.新古典主义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机器、厂房、高楼、大厦、公路、桥梁充斥在人们周围,在钢筋水泥的重重包围中,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沉闷的气氛使人们越来越感到现实的残酷。人类的心灵渴望得到抚慰,渴望回到巴洛克时代恬静的音乐中去。这时,新古典主义音乐应运而生,他将古典主义的精神气质与现代表现形式相融合,那种四平八稳、有板有眼、结构严谨的形式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是有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他像古典主义作曲家那样坚持调性原则,并且把传统调性扩大为新的调性体系,作为创作的基础。这代表了二十世纪一部分音乐家维护传统的思想倾向。此外,俄罗斯的普罗科菲耶夫以《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29)确立了其现代作曲家的牢固地位。他将客观结构与俄罗斯风格的旋律较好地结合起来,极具新古典主义的倾向。

5.偶然主义

偶然主义的出现,使现代钢琴音乐蒙上了一层求新求异的怪诞色彩。其代表人物凯奇突发奇想地采用了“加料钢琴”,就是将金属块、橡皮及其他材料塞于琴弦之间,以此来改变音响效果。他还写了奏鸣曲和许多作品,勋伯格称他是伟大的发明家。他受东方哲学影响,从《易经》依据卦象推测吉凶祸福得到启发,用掷骰子和丢硬币来决定音高序列的时值和出现次数,写出最早的机遇作品――钢琴曲《变的音乐》。此外,凯奇还用音的重复、节奏原型、成比例的形式和不连贯的音序列进行试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凯奇的奇思妙想总是不断涌现,他总能用他的作品来展示他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各流派作曲家们在钢琴上进行了形形的探索:既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也有怪诞的、标新立异的。作曲家的创作和探索带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反映了不同流派作曲家自身的社会地位、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二、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逐步发展和创新

钢琴艺术对于中国来讲是舶来品。由于没有土生土长的文化根基,其发展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是在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我国钢琴音乐从单纯学习欧洲的音乐风格开始,到出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钢琴艺术特点。

我国最早的钢琴创作曲目是《和平进行曲》以及《锯大缸》。这类钢琴曲的共同特征是曲式短小、构思简单,是作者最早把欧洲的功能和声与带有中国民族音调因素的旋律相结合的曲例,对以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指明了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正确方向;真正成熟并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首优秀钢琴曲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乐曲中巧妙地把西洋传统二声部复调写作技巧和五声性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欧洲音乐技术理论同中国音乐实践相结合的最早、最成功的典范,在中国钢琴的创作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49年以后的17年,中国钢琴创作空前繁荣,正式出版了200多首曲目,如《快乐的节日》、《采茶扑蝶》、《兰花花》等。这些作品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反映了这一时代充满朝气、乐观向上的情绪。在创作技法上突出了民族音乐的鲜明风格;期间,一些以样板戏旋律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颇为时兴,其中最有影响最成功的当属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这些改编的钢琴曲都是在深入挖掘民族音乐宝库,运用传统的加花、变奏、模仿等手法使之钢琴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钢琴音乐语言,在中国钢琴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这里提到的“改编”,并不是简单地把旧音调进行堆积,而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创造。这些采用传统音调素材、民间歌曲等的改编曲,对和声的民族化有较多新的探索,结构严谨,对于把民族音乐的钢琴化手法的应用方面比早期更为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甚至改变了原曲的情绪和形象,形成了具有新的音乐形象的音乐作品。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音乐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钢琴创作也呈现出风格上的多层次与多元化特征:其一,将民族调式演化或渗透到传统功能和声之中;其二,强调调式体系半音化,以多调式、多调性或某种调式、调性为基础,渗透民族特点;其三,青年作曲家勇于创新,追求新颖的音响与结构,力图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

纵观20世纪中外钢琴作品,“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鲜明主题。作曲家在改变风格的同时也改变了音响结构的基础,不协和音响不但独立存在,而且成为乐曲的主干,协和反而成为枝叶。随着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的出现,使每个音都相互独立存在。这一重要的声音概念变化要求演奏者在演奏20世纪钢琴音乐作品时应始终牢记其音响结构:不协和为主、空间性的强化、单个音的独立。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每个音都需要以不同的触键、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音色来处理,使这些看似零散的单个音在整体上被无形的“线”所牵制,形散神聚地构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

三、20世纪中外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1.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的气质,是悠久历史形成的精神、文化和性格,是民族精神的内在气质。反映出这种特征和素质,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使命,也是它获得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的唯一源泉。中国钢琴音乐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经过几代中国钢琴作曲家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努力,已将外来的和声、复调等技法与中国曲调相结合,从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如桑桐创作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的第二首《友情》是五声调式性很强的一首作品。乐曲的旋律是把羽音作为核心音,伴奏部分配置三度的音程和叠置和弦,使左手弹奏的旋律与右手伴奏的和声和谐统一,加强和突出了五声调式的作用,显示出乐曲的蒙族民族风格、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有着鲜明的东方音乐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音乐韵味。

2.外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钢琴音乐的民族美是没有国界的。自从世界有了民族,就存在文艺方向的民族形式,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比如,格里格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与挪威的民间歌舞有着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他在钢琴作品中大量运用挪威民间舞蹈“哈林”、“刚加尔”和“斯普林”的节奏,采用朴实清新的民歌旋律,模仿民间乐器“哈尔当格尔”的音响,在和声配置上与民歌曲调水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和声语言。在20世纪钢琴音乐流派中,民族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巴西的维拉・罗勃斯,同样是一位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作曲家。罗勃斯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他太熟悉生他养他的民族文化了。由于从小聆听街头艺人的音乐,长大后又漫游过辽阔而原始的乡村、丛林,因此,巴西民间音乐有的那种充满噪音和不协和音的、有时甚至显得有一点点原始和野蛮气息但是又极其纯朴和富有生命力的特色使罗勃斯如痴如醉、爱不释手。由于彻底领悟了巴西民间音乐和民族精神的灵魂,罗勃斯在创作中很少直接引用巴西民间旋律,但他的作品却渗透了巴西民间音乐的气息。因为他的个性早已与自己民族的特性融为一体。同时,受巴西民间舞曲的影响,节奏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总之,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对民族音乐再认识,再创作的过程,即用钢琴音乐表现民族精神、情感、文化的过程,也是民族音乐创作道路不断拓宽的过程。当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并不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文化的排外主义,而是强调对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使钢琴艺术融于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增添新的审美品质和新的艺术生命力,进而形成具有民族神韵的钢琴音乐,为全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