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历经1998年、2001年和2006年三次变革,学术界就准则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文章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侧重点完全不同,国内债务重组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盈余管理,较少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希望能够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债务重组准则; 盈余管理; 研究综述

一、引言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历经1998年、2001年和2006年三次变革,其核心是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标准,计入利润还是计入资本公积。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上相同。而正是因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招致强烈的批评,才进行了重大修改。那么,为什么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作出重大修改后,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中又基本恢复了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最先的原貌呢?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几次变化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进行全面综述。

二、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对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大多发现准则实施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肖凌(2000)认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颁布的初衷是让债务人尽量少计收益,让债权人尽量少计损失。但是,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以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进行了盈余管理。程海燕(200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会计报表,把债务重组作为“扭亏为盈”的速效良药,很多公司赶在报表日前重组,仅2000年12月份一个月就有12家上市公司实施债务重组。岳彦芳(2001)的研究发现,在1999年和2000年间,由于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导致了大量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通过债务重组随意进行盈余调节,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王跃堂(2000)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上市年限越久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就越差,这些公司越有可能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俞乔、杜滨(2002)研究了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避免被特别处理(ST)或特别转让(PT)而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扭亏为盈,进而避免摘牌退市。颜敏等(2003)的研究发现,1999年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与未进行债务重组的控制样本公司相比,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大多资产负债率较高、上市年限较长、经营业绩也较差,大多数债务重组公司当年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并且大部分债务重组公司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他们的一次性利得显著高于一般上市公司。刘文(2002)证明在1998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其债务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免摘牌和达到配股资格。

三、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准则变化对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大多数研究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邱晔等(2001)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将会促进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债务重组,使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着眼于改善经营状况,而不是仅仅为了实现会计利润,让真实重组逐步取代报表重组,从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张翠波(2001)以美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这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葛家澍(2003)认为,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利润,使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有效的抑制。夏冬林(2007)研究发现,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提高了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质量。罗炜、王永和吴联生(2008)研究表明,在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范下,债务重组大多是实质性重组,重组后公司的业绩有实质性改善。谢德仁、樊鹏、卢婧(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1998年和1999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概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有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进行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但在2000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作出了反应,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减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李心福(2007)认为债务重组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通过债务重组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加利润摆脱困境的目的,得出了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的相关结论。

(二)准则变化不能根本上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也有研究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并不能根本上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程海燕(2001)通过案例分析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虽然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当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受阻时,一些公司发现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对策可以应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由于公司法的规定较为含糊,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并不能真正遏制住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黄震(2001)指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部分上市公司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对策来应对,而我国会计制度没有明确限制资本公积补亏。孙富山等(2005)研究发现,造成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操纵利润的根本原因不是债务重组准则本身,而是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手段。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虽然将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但仍然不能解决企业之间(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甚至还为他们转移利润等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另一方面则为希望通过实质性债务重组盘活资产、改善经营状况、重新恢复生机的企业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债务重组的计价基础应尽快在适当时候恢复为公允价值。李现宗、杨红娟(2005)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利润,从表面上看似乎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实际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只是盈余管理的策略进一步隐蔽化。王永(2006)研究发现公司在无法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后,会谋求其他手段来影响或操纵应计项目的数额,这样会计信息整体质量并未提高,他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根本动机在于资本市场实施以会计盈余为核心的严格的证券发行准入监管制度。

四、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准则变化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大多数研究还是认为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会导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夏裕等(2008)以ST类上市公司为例,证明了在2006年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给绩差公司带来了“虚假繁荣”,并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扭亏为盈具有重要影响。许文静(2008)研究结论认为上市公司确实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利润操纵,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利润操纵的监管,加大对其惩罚的力度,并且由政府统一规范年报中有关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披露。樊懿芳、纪岩(2009)研究表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对准则实施情况的监督应进一步完善或加强,特别是要加强对具有亏损压力公司的监管。齐芬霞、马晨佳(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之后确实存在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债务重组公司普遍经营业绩较差、资产负债率较高、上市年限较长,其债务重组当年的营业外收支金额较大,ST公司居多。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并非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导致

也有学者认为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不是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王雁庆、迟程(2008)对2001年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充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能够比较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但这并不能说明公允价值本身不公允,而主要是一些环境和人为的主观因素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谢德仁(2011)以1999年、2001—2007年间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证明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五、研究述评

(一)国内债务重组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盈余管理

国内学者对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大多认为,业绩较差的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其目的主要有三个:扭亏、ST摘帽和避免退市。2001年修改的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大量研究认为准则的修改使得上市公司不能再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在所有重要环节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基本一样,学术研究大多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研究的结论相同:上市公司会利用准则的修改进行盈余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因此应该加强会计监管,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二)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侧重点完全不同

国外关于债务重组的研究文献较少,现有的少数文献都是关于债务重组原因和方式的探讨,并没有盈余管理的问题。美国债务重组收益始终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与我国1998年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是一样的,说明在美国,债务重组跟盈余管理没有关系。为什么中美在准则规定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两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却完全不同,从而引发学者们完全不同的研究重点?这说明我们现有研究所得到的的结论可能都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把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不是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这将帮助我们正确评价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部分学者对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不是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而是证券市场监管规则等其他原因。因为在同样的准则下,西方不存在这个问题。

(三)国内研究较少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

国内学者对于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焦点在于盈余管理及其动机,很少研究债务重组对公司的长期业绩到底有什么影响。李心福(2007)认为债务重组可以产生财务效应,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但其研究不具有普遍性。首先,他的研究样本只有38家,不能说明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其次,他通过分析进行债务重组公司当年的利润率高于重组前三年的平均利润率就得出了结论,而绩效应该关注重组之后的绩效。因为对于债务重组公司来说,不管债务重组收益是否计入当期损益,都会直接或间接(减少财务费用)增加当年利润,而重组当年利润率的提高往往是一次性的,不具有持续性,不能说重组当年利润提高了就代表债务重组改善了企业业绩。罗炜、王永和吴联生(2008)研究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下重组公司重组后的长期业绩比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规范下要好,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抑制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使得重组公司的长期业绩更好,但作者没有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的长期绩效,没有证明债务重组是否改善了公司的长期绩效、是否使公司彻底摆脱困境。

另外,现有文献都是用会计业绩的变化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没有用股票收益率等多种绩效指标的变化来同时研究债务重组公司绩效的变化,从而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效果作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海燕.《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四川会计,2001(10):18-19.

[2] 樊懿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09(2):123-126.

[3]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8-30.

[4] 黄震.论新债务重组准则与风险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8):69-70.

[5] 李现宗,杨红娟.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策略的转变——基于2001年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05(5):74-79.

[6] 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3-56.

[7] 刘文.《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理论与经验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 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J].中国会计评论,2008(2):193-206.

[9] 齐芬霞,马晨佳.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11):112-115.

[10] 邱晔.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什么?[J] .财务与会计,2001(6):8-10.

[11] 孙富山,陈澎,张巧良.会计应明确有效市场假设——解析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易准则[J].财会研究,2005(9):23.

[12] 王雁庆,迟程.刍议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演进[J].财会研究,2008(1):30-31.

[13] 王永.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盈余管理与证券监管[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31-40.

[15] 夏冬林.会计信息有用性与市场监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6] 夏裕,彭珏,徐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市ST公司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29.

[17] 肖凌.浅谈债务重组准则的特色[J].财会月刊,2000(4):47-48.

[18] 谢德仁,樊鹏,卢靖.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C].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19] 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3):19-26.

[20] 许文静.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革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9):93-96.

[21]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C].中国第二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2003:646-658.

[22] 俞乔,杜滨.利润操纵方法——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研究[C].中国首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2002:543-551.

[23] 岳彦芳.对《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55-58.

[24] 张翠波.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1(10):67-70.